摘要:直到現在,很多受二戰影響的人認爲克倫威爾是一個嗜血的暴君,雖然他終結了查理一世的君主統治,但自己卻又徹底淪爲一名獨裁者,甚至還有人認爲他就是法西斯的原型,但支持他的人卻不這麼認爲,因爲正是克倫威爾開啓了英國的海上霸權之路,這種爭論直到現在都沒有停歇。真正讓克倫威爾聲名鵲起的,是1640年第二次在國會擔任議員開始,他所組建的“鐵騎軍”在英國內戰中戰無不勝,特別是在“納西比(也稱內茲比)戰役”中,他率領議會軍取得對支持查理一世王黨軍的決定性勝利。

克倫威爾是英國曆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恨他的人說其大逆不道,愛他的人視其爲英雄,這種爭議一直持續了四百多年。那麼問題來了,在“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投票中排名第十的克倫威爾究竟有着怎樣的一生,我們又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1

克倫威爾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這個家庭一共有十個孩子,排行老五的克倫威爾也是他們家唯一一位沒有夭折的男孩。

克倫威爾曾說:“我的家世並不顯貴也非低賤,是一平常的鄉紳家庭。”不過這只是他的自謙罷了,他的祖父是亨廷登郡裏最富有的兩個地主之一,他的父親則繼承了亨廷登的一座豪宅和部分土地,可想而知他家絕對算得上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1599年4月29日,克倫威爾在聖約翰教堂接受洗禮,這位新貴族因爲學習成績優異,甚至一度進入了劍橋大學悉尼·薩塞克斯學院學習。不過可惜的是,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他就由於父親的去世而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家——只因爲當時他母親新寡,而七個姐妹尚未結婚,需要克倫威爾的幫助。

2

在繼承叔父遺產之前,他的生活和普通農民一樣沒有什麼區別。當時宗教改革運動正盛,克倫威爾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成爲了一個虔誠的清教徒,深信上帝能夠指引他走向勝利。雖然他從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但他是一個很有包容性的人,他能容忍各種各樣的新教教派。

真正讓克倫威爾聲名鵲起的,是1640年第二次在國會擔任議員開始,他所組建的“鐵騎軍”在英國內戰中戰無不勝,特別是在“納西比(也稱內茲比)戰役”中,他率領議會軍取得對支持查理一世王黨軍的決定性勝利。克倫威爾很快由一支騎兵部隊的指揮官,晉升爲總司令,併成爲了他所支持的圓顱黨的重要軍事領袖。

這時的英國被各教派之間的糾紛弄得動盪不安,國內政治急需改革,但現任國王查理一世一直想實行君主專制制度,英國第二次內戰一觸即發。克倫威爾率領以“鐵騎軍”爲基礎組成的“新模範軍”一路破敗王黨軍,等到大勝歸來後,他又立刻就和其他圓顱黨領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處死國王查理一世。不久,大權在握的他還罷黜了所有反對派的議員們,從而讓英國國會瞬間變成了變成殘缺議會。

3

隨着權力的不斷增大,克倫威爾嗜血、濫殺無辜的一面逐漸表現了出來。在征服愛爾蘭的過程中,不管婦孺,他一律格殺勿論。不久他又率軍入侵蘇格蘭,用武力解散了殘缺議會,建立了成員完全由他選擇的新議會——小議會。在推行積極有效的內外政策的同時,他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英國的未來。

除了嗜血之外,他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獨裁者”——用共和國的名義來進行獨裁。1655年他第一次解散議會,將自己選爲“護國主”,並宣佈其爲終身任職,掌管國家大權。另外,他又把全國劃分爲十一個軍區,每個軍區由一名少將領導,實行警察統治,當地的所有居民活動都受到了監視,但凡是有異議的人都遭到了迫害。

1657年議會提出請願書,讓克倫威爾當國王,但因爲害怕自己的行爲會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所以他沒有同意。緊接着克倫威爾又恢復了議會,但要求對議會的成員進行逐個排查,只有支持他的人才能留下。即便如此,一年後他又一次解散了議會。

在宗教方面,由於克倫威爾是一個清教徒,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清教的一些措施。這些措施中,當然也包括了一些泯滅人性的禁慾苦行思想,這些與資產階級增長的物質需求背道而馳,所以後期他逐漸失去了民心。

4

1969年,克倫威爾逝世311週年的時候,《泰晤士報》人物專欄同時登載了兩篇評論克倫威爾的文章:一篇盛讚他的成就,特別是他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奠定了英國的海上霸權;另一篇則大罵他是一個僞善者、叛徒。

直到現在,很多受二戰影響的人認爲克倫威爾是一個嗜血的暴君,雖然他終結了查理一世的君主統治,但自己卻又徹底淪爲一名獨裁者,甚至還有人認爲他就是法西斯的原型,但支持他的人卻不這麼認爲,因爲正是克倫威爾開啓了英國的海上霸權之路,這種爭論直到現在都沒有停歇。

功過是非後人評,你認爲克倫威爾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參考資料:《研究克倫威爾的史學》《克倫威爾評價的問題》《論英國內戰時期克倫威爾的軍事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