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北僅有的支援東北部隊,也多爲中央軍組成,和傅沒什麼關係,共約11萬人。況且由於國民黨軍佔據了北方絕大多數的城市,都需要大量兵力鎮守,看似傅有60餘萬人,規模龐大,其實華北也無力抽調更多兵力去東北。

48年9月,國民黨部隊在本戰區內只有50餘萬人,遼瀋戰役一觸即發,情況十分危險。而此時傅作義手握60萬暴兵,駐守華北,是完全可以馳援的範圍,爲何傅家軍卻沒有盡力解救當時東北國軍的危局呢?

首先,國軍根本就不是結構緊密的組織,不能像解放軍那樣多個方面軍(數十萬至百萬規模)配合、協調得很好。國軍內部有很多派系,華北也不例外。傅家軍20餘萬人,用來限制他們的華北中央軍卻超過30萬,這在我軍方面絕對不會出現,簡直就是滑稽的局面。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來沒有成建制地消滅過解放軍一個師以上的部隊,其內部原因非常明顯。

48年東北開打前,華東區域的中央系部隊被虎視南京華野、中野部隊拖住了;當時能馳援東北的只有華北的傅作義部隊。傅爲了保存自己綏系的實力,並不願意出關和東野爲敵。其實傅作戰方面是好手,戰略謀劃還是有些短視,東北一丟,華北還有安生日子?傅以偷襲石家莊爲名拖延了時機,當然,客觀上說華北野戰軍30萬兵力也使其不能下定決心。除少量雲南部隊外,東北的五十萬國軍都是蔣的嫡系,但其中的官員也有不少衛立煌派系的,可見中央軍內部也不團結。南京最後又派了杜聿明前往東北,成立了兩個司令部,加重了東北的內部分歧。50萬人內部尚且如此,難以互爲依託,更不用指望外部的傅系部隊了。

其次,經過1946-1947年的全面進攻、重點進攻相繼失敗之後,國民黨在兵力上的優勢已經不大了,全國範圍僅僅比我軍多幾十萬人,可以說大不如前。況且由於國民黨軍佔據了北方絕大多數的城市,都需要大量兵力鎮守,看似傅有60餘萬人,規模龐大,其實華北也無力抽調更多兵力去東北。地方軍閥傅系和中央軍的派系鬥爭,也導致政令、軍令不暢,傅在華北自己搞倒了陳繼承,更不用說救北邊的衛立煌了。華北僅有的支援東北部隊,也多爲中央軍組成,和傅沒什麼關係,共約11萬人。但是這點兵力對於扭轉戰局而言實在太微薄了。

不要說遼瀋戰役,在解放戰爭初期,如果國民黨多派些兵,完全可以搶佔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東北,可就是派不出來。因爲每佔領一城一地就要分兵守備,最後機動兵力不足。而解放軍的戰法是大兵團大迂迴的運動戰,大多數兵力都是機動部隊、野戰部隊,根本不在乎手裏有沒有城有沒有地,毫無守城守地的壓力與負擔,所以纔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國軍各集團進行逐個擊破。

遼瀋戰役攻克錦州時,國軍從東西兩個方向試圖支援前線,其中西邊的兵團就是從華北剿總派出的,可是被解放軍在塔山擋住了,如果塔山防線被國軍突破,遼瀋戰役的結果也將因此改變。但11萬打8萬,敵人其實並無絕對優勢,傅作義連一個自己的兵都沒派出,只是沒有阻攔南京調動華北的中央系而已。最後一點,跨區域調動數十萬軍隊,也不是說派就能派,而是需要時間和組織,以及強大的運輸能力,這些因素國軍並不完全具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