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鉢麻油的啓示

一鉢麻油的啓示

在佛滅度一百年以後的南瞻部洲,曾有一位名叫優波鞠多,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大導師。

當時,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比丘尼,在她年輕的時候,曾經見過世尊。優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儀,就想到了這位比丘尼可以幫助他解答疑惑。

於是,派遣一位弟子來到比丘尼的住處說言:“我的導師優波鞠多尊者,想要到您這來請教有關佛陀的威儀、容貌。”

這時候,這位比丘尼做了一個動作,就是用鉢盛滿麻油,放在靠近門的下方,意思是想要試探這位尊者是不是有具足威儀。

優波鞠多尊者來到這位比丘尼的家門口,輕輕的推開門,結果麻油溢了一些些出來,而這時的尊者並沒有注意到。

尊者坐好位子,向這位比丘尼問道:“聽說你見過佛陀,他的容貌如何呢?是否可以說出來讓我聽聽?”

比丘尼回答:“那時我年紀很輕,聽到佛陀來到村子裏,大家都很歡喜,呼喊着佛陀來了!佛陀來了!我也跟着衆人一起出來迎接佛陀,一走出村子,就看到一片光明。我看到這片光明,心中非常歡喜,馬上五體投地的禮拜了;這時頭上的金釵,忽然掉落在地上,原本黑暗的大林子裏,因爲佛陀的光明,照耀十方,使整個林子處處光亮,比十五的月亮還要光明。因此,我找到了我的金釵。從這時候起,我做了比丘尼。”

優波鞠多尊者又問:“世尊在世的時候,比丘們的威儀、禮節,又是如何呢?”

比丘尼回答:“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羣無慚無愧、不懂禮貌,不聽佛的教誨,又沒有精進用功的六羣比丘,他們是最不好的出家僧。但是,他們的威儀,卻遠超過尊者您。怎麼說呢?因爲六羣比丘進入房舍,必定不讓麻油溢出來。雖然他們弊惡不聽從佛的教導,但是比丘行、住、坐、臥的威儀法則,卻都能夠守持的很好。尊者您雖然證得神通,是大阿羅漢,但在威儀上顯然還不如六羣比丘。而就此點來觀察,更可以說明佛在世時,衆生的根機是比現在更爲利智啊。”

優波鞠多尊者聽到比丘尼如此說法,不僅深刻感受到佛住世時,衆生善根利智的景況,也爲自己應在威儀及修行上更加提升而深感慚愧。

原典出處:《付法藏因緣傳。卷三》

省思:衆修行者可以從這一鉢麻油中可以得到啓示:凡夫俗子之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而佛的心則是細中之細。在未成佛道前,我們的心都還不夠細膩。若能落實“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則有儀可敬,有威可畏。威儀是發諸於心而呈現於外的細行,言行端正,才能令大衆信服,也能自利於自己的修行。

【迴向文】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