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巖(右二)在大棚中與農民研究大蔥的長勢。記者 高華庚 攝

“今年希森6號馬鈴薯畝產5460公斤,純收入有3500元,加上家裏養殖的豬仔,還有大蔥、綠葉菜……”11月14日,凌海市新莊子鎮大明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志珍一邊感謝着上門的“親人”,一邊高興地算着脫貧賬。

“你能脫貧致富,我就高興了,也算是搬走了我心頭的‘大石頭’!”新莊子鎮第一副書記王力巖聽他這一賬算下來,心裏終於有底了!

王力巖是遼河油田歡喜嶺採油廠副廠長。今年5月,在全省第二批選派幹部到鄉村工作中,47歲的他作爲企業唯一副處級領導幹部,主動來到凌海市新莊子鎮擔任第一副書記。上任伊始,王力巖就把14個行政村走了個遍,通過“懇談式”傾聽、“專題式”調研、“體驗式”察訪,將推動種植結構“短板”變“樣板”的重活主動攬下來。他多次到山東專程拜訪、實地考察,引進了7.33公頃“希森6號”馬鈴薯在大明村農民合作社試種成功。

“單季畝產5460公斤,創錦州歷史紀錄,近60萬公斤,不到一星期工夫,就被上海、四川、廣州等地的經銷商搶完了。該品種個頭大、肉黃、抗病性強、商品率高。比老品種畝增產2000多公斤,增收400多元,羣衆看到了致富的‘薯光’。”王力巖說。

“我70多歲的人了,以前窮得叮噹響,今年靠這筆進項就收入3500多元,生活越來越好了。”貧困戶王志珍拉着記者的手,臉上掛滿笑容。新莊子鎮鎮長張曉剛接過話茬:“眼下,羣衆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像爬山虎似的往上躥,明年擴種1800公頃的計劃已全部落實到地塊。”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凡羣衆交給的“民生作業”王力巖丁是丁、鉚是鉚,從不打折、縮水,更不開“空頭支票”。北馬村羣衆秋收缺鐮刀找到他,他一下買來30把分送到地頭上;南馬村文化廣場沒設施,他第一時間“弄”回12件套給安裝上;鎮學校操場雜草叢生,他和機關幹部起早貪黑義務勞動,建成3000平方米特色黨建主題廣場……

在扶貧的路上,王力巖也在幫助鄉鎮黨組織“強身健骨”。過去,新莊子村沒有村部,村幹部長期擠在不到10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辦公。王力巖協調企業出資12萬元,並爭取來建築材料,幫助新建一個集黨員羣衆講習所、爲民服務站、黨員活動室等於一體的高標準村部。5個多月來,企業投入近百萬元,如期完成了5個村黨建陣地升級改造工程。“七一”前夕,還爲每個村贈送黨旗、黨徽、黨刊以及電腦、音響、投影儀、打印機等9樣“黨日禮物”;針對貧困戶子女上學難,王力巖發動100多名企業黨員幹部與56名貧困學生結對助學。

半年的時間雖然不長,可王力巖已經深感身上的擔子沉重:“作爲第一副書記,百姓就看你能爲大家辦什麼事。這項工作好比做蛋糕,每爲羣衆辦一件實事就是在蛋糕模上擺上了一小塊,我希望經過3年,能把一塊完整的蛋糕交給百姓,交給當地黨委、政府,同時也交給我自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