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市廛,俱有次第,

商賈往來,漸將貿易。”

——王陽明

(王陽明像)源於網絡

出生成長於韓嶺,小涵切身體會到中國傳統村落的珍貴之處,在於其是中國文化的載體。

近日讀到一篇論文,瞭解到韓嶺村落空間格局的形成,正是浸染了浙東學派“工商皆本”的思想。

街道市廛,俱有次第,商賈往來,漸將貿易。”這是浙東學派代表人物王陽明主張建設的“富庶之鄉”。小涵讀到這句話時,想着,這不就是現實中的韓嶺市嘛!

回想起來,不管是村中的舊建築裝飾,還是店鋪猶存的韓嶺老街,都可以看到當年村子裏工商業繁榮的歷史痕跡。

常聽奶奶說,在解放前,韓嶺老街是浙東一帶有名的商業街,韓嶺集市更是在南宋時期就已小有名氣。

在小時候,小涵經常去老街上的小店買棒冰和各種零食。可沒想到在當年,這裏有商業、手工業、作坊各類的大小店鋪達120多家。

上街提供菸酒火柴等零雜用品,中街多是國藥鋪、鹹貨店、肉店等老字號,下街的店鋪多而雜,有洋布百貨店、染坊、鑲牙店、飯店客棧等。可惜當年小涵沒有機會親眼見到,如今這些店鋪不僅在韓嶺消失,全國各地也見不着幾個了吧。

爲了更加透徹瞭解韓嶺空間格局的形成淵源,小涵翻閱了不少相關的歷史書籍。雖然素來覺得歷史書籍難懂枯燥,但這次尋找與韓嶺相關的內容,倒是有趣得很。

(圖片源於網絡)

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重本抑末”作爲基本國策。在明清時期,統治者嚴禁棄農從商。但浙東學派打破傳統經濟倫理觀念,以“切於民用”爲標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想。

依託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市集傳統,當時的韓嶺人緊握時代賦予的機會,大力發展工商業,百業興旺。奶奶口中經常唸叨起的“三場”,如今看來,應該就是工商業發展興旺的真實歷史畫面。

每逢農曆初五、初十市集日,客商雲集,人聲鼎沸,帆桅林立,熙熙攘攘,圍繞着這三場,凝聚着韓嶺早晨最鮮活的人氣。在市集上,南北果品,山珍海味,花色棉布,日用百貨,蔬菜瓜果,鐵木竹器,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在這種時候,平原地區的農民也來購買竹木和蘿、鐵器等農具,沿湖灘排滿農船,十里八鄉的羣衆都來趕集買菜,街河兩邊擺滿了攤頭。韓嶺老街上的店鋪也不甘示弱,把商品往街面上延伸。

詳細瞭解後,小涵終於明白,韓嶺的商業格局是在浙東學派經濟觀念影響下的產物,王陽明的思想在這裏生根開花。

新一代的韓嶺人正投入改造建設中,但沒有拋棄老祖宗們推崇的浙東學派思想。老街上的第一家第二家店鋪早已開業,其他商家也裝修入駐中,水街上也將迎來類型多樣的店鋪,歷史上的繁華商業格局正在逐步重現。

版權作者:韓嶺小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