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北宋时常州新来了一任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十分的粗暴蛮横。因为他名字里有一个登字,所以不许全州百姓说任何一个跟“登”同音的字。甚至连官府出的告示,都要对“登”字加以避讳,用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不小心触犯了田登的这个忌讳,就要受到重罚。
很快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州府都要连放三天彩灯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而且还要通知百姓们前来观灯。如果是以往的话,这原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现在却让负责出告示的笔吏左右为难。因为观灯的这个“灯”字和“登”同音,如果和往常一样写“观灯”是要被田登处罚的。于是笔吏灵机一动,把“观灯”改为了“观火”。
当官府的这张告示贴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让城里的百姓慌乱不已。很多外地的客商不了解情况,还以为州府要放火三天,于是吓得纷纷离城而去。因为客商的离去,城里的生意也变得非常惨淡。百姓们对此都非常气愤,纷纷骂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陆游随口编的,而是他在游历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的。在古代的封建律法之下,有很多严苛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避讳。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的时候,遇到皇帝或者尊亲的名字都不可以直接写出,以此来表示尊重。
古代的避讳主要分为四种:避帝王、避长官、避圣贤、避长辈。也就是说,这四种人的名字都是需要避讳的。例如在明朝时,“朱”是明朝的国姓,也是属于避讳的对象。在《大明律》中就有这么一条规定:
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笞。若为名字触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个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对于避讳十分重视。因此,古代很多人在当上皇帝之后,和皇帝同名的人都必须改名,否则就是犯了避讳。简而言之,不管是任何事物,只要名字里有跟皇帝相同的字,都要因避讳而改名。例如,古代六部之一的户部原本叫民部,这个名称从西汉一直用到了隋朝。可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为了避讳只好把民部改为了户部。
古代对避讳管得有多严?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也不例外。例如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之后,他的两位弟弟赵匡义、赵匡美为了避讳,只好把名字改为赵光义、赵光美。更有甚者,如南宋皇帝赵构这样的,因为“构”的同音字太多,避讳的字多达五十多个。就这还不算,有些皇帝连自己爷爷名字也要避讳,例如李世民的爷爷叫李虎,然后为了避讳“虎”字,他就把“虎牢关”改为了“武牢关”。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可能就会忍不住问,既然“朱”是明朝的国姓,那当时民间百姓吃猪肉怎么办?难不成为了避讳,大家连猪肉都不吃了吗?如果当时的人想要杀猪吃肉,会不会因为嘴里说出“杀猪”两个字,被一群锦衣卫给抓去镇抚司呢?要是因为吃个猪肉就被锦衣卫盯上的话,那可就太冤枉了。
其实,上面的问题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朱元璋自己就是穷苦出身,当然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在百姓身上了。为了跟皇家的“朱”姓避讳,朱元璋只给猪改了一个字,把猪改称为“彘”或者“豕”。这两个字都是猪的古称,算是彻底解决了百姓们的吃猪问题。不过,因为这两个字比较拗口,当时的人们还是习惯于把猪称作“肥肥”。
现在的人们对于避讳可能感到难以理解,其实这在古代反而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现在人们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事实上在古代,很多人为了避讳,甚至不得不把自己的姓给改了。由此可见,古代的等级制度是多么的森严。幸运的是,在现代社会再也不会出现这种奇葩的现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