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北宋時常州新來了一任太守名叫田登,爲人十分的粗暴蠻橫。因爲他名字裏有一個登字,所以不許全州百姓說任何一個跟“登”同音的字。甚至連官府出的告示,都要對“登”字加以避諱,用其它字來代替。誰要是不小心觸犯了田登的這個忌諱,就要受到重罰。
很快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按照以往的慣例,州府都要連放三天彩燈慶祝這個傳統節日,而且還要通知百姓們前來觀燈。如果是以往的話,這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是現在卻讓負責出告示的筆吏左右爲難。因爲觀燈的這個“燈”字和“登”同音,如果和往常一樣寫“觀燈”是要被田登處罰的。於是筆吏靈機一動,把“觀燈”改爲了“觀火”。
當官府的這張告示貼出來的時候,一下子讓城裏的百姓慌亂不已。很多外地的客商不瞭解情況,還以爲州府要放火三天,於是嚇得紛紛離城而去。因爲客商的離去,城裏的生意也變得非常慘淡。百姓們對此都非常氣憤,紛紛罵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是陸游隨口編的,而是他在遊歷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的。在古代的封建律法之下,有很多嚴苛的規定,其中一條就是避諱。古代的等級制度森嚴,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的時候,遇到皇帝或者尊親的名字都不可以直接寫出,以此來表示尊重。
古代的避諱主要分爲四種:避帝王、避長官、避聖賢、避長輩。也就是說,這四種人的名字都是需要避諱的。例如在明朝時,“朱”是明朝的國姓,也是屬於避諱的對象。在《大明律》中就有這麼一條規定:
凡上書,若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余文書誤犯者,笞。若爲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個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代對於避諱十分重視。因此,古代很多人在當上皇帝之後,和皇帝同名的人都必須改名,否則就是犯了避諱。簡而言之,不管是任何事物,只要名字裏有跟皇帝相同的字,都要因避諱而改名。例如,古代六部之一的戶部原本叫民部,這個名稱從西漢一直用到了隋朝。可是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爲了避諱只好把民部改爲了戶部。
古代對避諱管得有多嚴?哪怕是皇帝的親兄弟也不例外。例如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之後,他的兩位弟弟趙匡義、趙匡美爲了避諱,只好把名字改爲趙光義、趙光美。更有甚者,如南宋皇帝趙構這樣的,因爲“構”的同音字太多,避諱的字多達五十多個。就這還不算,有些皇帝連自己爺爺名字也要避諱,例如李世民的爺爺叫李虎,然後爲了避諱“虎”字,他就把“虎牢關”改爲了“武牢關”。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人可能就會忍不住問,既然“朱”是明朝的國姓,那當時民間百姓喫豬肉怎麼辦?難不成爲了避諱,大家連豬肉都不喫了嗎?如果當時的人想要殺豬喫肉,會不會因爲嘴裏說出“殺豬”兩個字,被一羣錦衣衛給抓去鎮撫司呢?要是因爲喫個豬肉就被錦衣衛盯上的話,那可就太冤枉了。
其實,上面的問題在當時根本不存在。朱元璋自己就是窮苦出身,當然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在百姓身上了。爲了跟皇家的“朱”姓避諱,朱元璋只給豬改了一個字,把豬改稱爲“彘”或者“豕”。這兩個字都是豬的古稱,算是徹底解決了百姓們的喫豬問題。不過,因爲這兩個字比較拗口,當時的人們還是習慣於把豬稱作“肥肥”。
現在的人們對於避諱可能感到難以理解,其實這在古代反而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現在人們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事實上在古代,很多人爲了避諱,甚至不得不把自己的姓給改了。由此可見,古代的等級制度是多麼的森嚴。幸運的是,在現代社會再也不會出現這種奇葩的現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