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脈源廬江姓始韓氏 忠孝家風培育英才

    位於興寧市寧中鎮和新村的瓦塘已有637年曆史,至今保存完好。

    重新翻修後的百年何氏祖屋。

    2016年完工對外開放的源美公宗祠,在建設之初就被定位爲“興寧廬江文化園”。

    何氏祖屋內懸掛着海內外各地後裔送來的牌匾。

    興寧寧中鎮和新村有一棟637年曆史的圍龍屋,但它看起來一點也不老。外立面被粉飾一新,二橫一圍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周邊彩旗圍繞,讓它顯得年輕而光彩奪目。這棟老屋瓦塘爲何氏入粵始祖何銓(字源美)所建,今年9月底,這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典。全國各地的源美公後代齊聚這裏,共同慶祝瓦塘屋重修及“興寧特色古民居”掛牌十週年。

    1369年,何銓帶着家族從福建往南行走時路過程鄉(今梅縣)烏蓼沙,見此處風光旖旎、土地肥沃,便選擇在此定居,是爲何氏入粵始祖。何銓的後人自梅縣開枝散葉,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赴海外謀生。

    客家何氏“家訓八則”,以孝爲先,每年春秋兩祭,總有許多後人前來梅州尋根問祖,祭拜祖先。“家國情懷深植何氏血脈。”喜愛客家文化研究的嘉應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日勝說,客家何氏中曾有許多投身祖國建設的人,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曾參與“兩彈一星”研發工作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等。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何姓源於韓姓 自古流傳“韓何不通婚”

    進入和新村,站在斜坡上俯瞰瓦塘,老屋的整體結構依舊保存完好,氣勢恢宏。走進老屋,屋前晾曬着金黃的稻穀,屋主何小斌熱情地招呼記者一行進屋喝茶。雖然已有600多年曆史,但瓦塘內一直有人居住,並不斷翻修,所以始終保持着強盛生命力。

    瓦塘中廳懸掛了許多牌匾,據何小斌介紹,皆爲尋根問祖的後人回到祖屋時的饋贈。“這可是何氏最寶貴的物品。”何小斌從裏屋拿出了幾本族譜,每本都近10斤重,泛黃的書頁略微有些破損,是時光留下的痕跡。何小斌一邊小心翼翼地翻動族譜,一邊與記者介紹何氏文化的變遷。

    翻開族譜,其首頁序中的源流歌:“秦末漢初韓改何,庶公授姓切莫忘,脈源廬江源流遠,入閩始祖何大郎,後裔源美遷程鄉,再居興寧瓦塘窩,遷興始祖源美公,裔孫昌盛楊九州。”簡潔地概括了梅州何氏一族的遷居史。

    在何氏家族裏一直有着“韓何不通婚”的傳統,這是因爲何姓是從韓姓改姓而來。

    韓國爲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滅掉,末代君主韓王安被俘。韓國的貴族子孫遂以國名爲氏,稱韓姓。秦始皇因東巡遭擊於博浪沙,懷疑爲韓國公族所爲,意欲殺絕韓姓人。當時有個叫韓瑊的人,在避難時隱居造船以渡行人。有一次秦吏在渡船上詰問他姓什麼,慌亂之中他指着冰冷的河水說:“此姓”,想以河水的寒冷指代韓,但秦吏以爲是河,便記錄爲河。

    另有說法,何氏起源於庶公。韓王安後裔韓庶隱居淮河與長江一帶,遇到秦吏盤問,倉惶回答,因當地韓何音近,秦吏以爲回答的是何,庶公隨意答應。此後,爲避難,庶公將自己的姓改爲何,並隱居於安徽廬江,何姓便一直沿用至今,且有了堂號“廬江堂”。“廬江世德,東海家聲”爲其堂聯。

    關於何氏起源,說法衆多,但都以韓氏改姓爲基礎。梅州地區的何氏普遍比較認可自己爲庶公後代。

    何氏第35代孫何旦,法號太郎公,生於晚唐時期。曾官至福建寧化縣尹,後遷福建武平定居。他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女兒即民間傳說中的何仙姑原型,相傳活到150歲去世)。何太郎第十四代孫何銓,帶着妻子於1369年進入程鄉烏蓼沙開基,並於12年後,帶着第二、三、四個兒子遷居興寧,在和山堡(今和新村)定居,留下大兒子在梅縣。從此何姓在梅州開枝散葉。

    當代何姓人口1300多萬,爲全國第十八位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1.0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其次分佈於河南、貴州、廣西、安徽、湖北。“廣東何氏中有許多爲源美公的後代,而梅州的何氏幾乎都是源美公的後代。”梅州市何氏宗親會會長何建清介紹,源美公後裔人丁興旺,從梅州遷往南方各地,甚至旅居海外。“源美公後裔的數量已難以統計,每年都有許多人從世界各地回到梅州認祖。”

    家訓八則孝爲先 家國情懷入血脈

    10月初,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回到家鄉梅州,除了調研梅州的紅色文化外,他還走訪了何氏祖祠,祭拜祖先。何質彬握着宗親的手說:“何氏的家族歷史上,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艱苦過程,所以何氏族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更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愛國愛家,爲祖國發展貢獻力量。”

    在梅州何氏族譜及祠堂裏,都會出現“何氏家訓八則”的內容。所謂“何氏家訓八則”指的是訓孝、訓弟、訓忠、訓信、訓禮、訓義、訓廉、訓恥。

    孝字當先,亦重忠義。在興寧市石馬鎮馬下村出生的何子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何子淵生於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16歲時參加嘉應州院試,獲甲等第一名,隨即赴興寧縣衙履職,並在之後專職督導教育工作。

    1884年,時值動亂期,19歲的何子淵自費乘貨輪赴美遊歷、考察基礎教育兼茶葉貿易,同年歸國,立下了“教育革新、救國圖強”的目標。

    回國後第二年他便在家鄉創辦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學”,自任校長,並親自給學生授課,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圖畫、唱歌等課程。後他與丘逢甲、蕭惠長、羅幼山等人創辦興民學堂,並親擔首任學監。同時他也是興寧一中、興民中學的創始人之一。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何子淵是最早入盟的會員之一,曾祕密參與黃花崗、黃岡起義後勤籌劃工作,在學生中宣揚革命。黃花崗起義前夕,同盟會早期領導人何天炯深情寫下《憶子淵族叔》,高度讚揚了何子淵在戰爭時期所做的貢獻。後來何子淵因逐漸年邁,退休鄉居,於1941年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七歲。

    “他去世時,我還小,永遠都記得他那句‘大門聯不得修改’”。在何子淵的故居光裕廬,記者見到了何子淵的親戚何伯。何伯說,光裕廬落成,何子淵爲新屋撰寫了“光昭前哲,裕啓後賢”和“光照前列,裕啓後人”兩副門聯。

    前一副對聯貼到大門口,沒有人提出異議,後一副門聯貼上去,卻招來諸多非議,非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傳統對聯押韻的規範。但何子淵一律笑而不答。

    彌留之際,何子淵將當時在家的子孫叫到牀前,交待說:“大門聯不得修改,押韻事小,開火事大。國難當頭,凡我華夏炎黃子孫,必要時,均可開火!”

    何伯說,何子淵還在世時,就經常告誡子孫們,國家動亂,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保衛國家。“他去世還沒有看到祖國統一,這是一大遺憾。但他的話語時刻記在我們腦海中。如今中國越來越富強了,無需再上戰場,何氏後人以不同的方式爲祖國發展貢獻力量。”何伯感慨道。

    650年老屋新用 建造多功能文化祠堂

    位於梅縣江北老城區梅瑤路的廬江堂,是梅州何氏最早的祖屋,爲源美公所建,有近650年的歷史。廬江堂主屋正立面爲大門樓,古樸莊重,條石門框上鑲刻“廬江堂”,門聯“廬江世德,東海家聲”。

    整個屋子呈三堂四橫一圍龍佈局,橫屋爲懸山頂。屋內呈通廊式住房結構,圍屋佈局,按傳統禮制,以祖祠爲中心。全屋平面格局爲前方後圓狀,裝修簡約。

    作爲梅江區年代最久遠的圍龍屋,廬江堂2011年被授予“梅州市客家古民居”。而今的廬江堂除了是何氏後裔尋根問祖之處,也是周邊羣衆休閒娛樂之地,老屋對外開放,供遊客、市民瞭解何氏文化。

    將宗祠對外開放的可不止廬江堂。位於興寧寧中鎮的源美公宗祠於2013年興建,2016年底完工正式對外開放。在興建之初,源美公宗祠就定位爲“興寧廬江文化園”,與周邊秀美的和山岩羣峯、和山古寺、文昌祠、和山水庫和和山旅遊度假村等連成一片,打造客家何氏宗族文化大觀園。

    站在源美公宗祠,可一覽周邊秀麗風光。宗祠外觀裝飾得富麗堂皇,走進宗祠內部,懸掛了許多梅州何氏文化的內容,從何氏起源到何氏建築,從何氏家訓到何氏名人一應俱全。

    而興寧何氏祖屋瓦塘,重新修繕後也迎來了新的“使命”。寧中鎮計劃以600年古民居瓦塘爲中心,推進和新村新鄉村建設。“我們村裏將要建一個枇杷基地,可供遊客體驗採摘、購買。到時候,遊客來到和新村,不僅可以感受客家鄉村的風情,還能體驗農家的樂趣。遊玩之餘,可以到瓦塘住,體驗一下在百年圍龍屋居住的感覺。到時候村民可以圍繞鄉村旅遊做些小生意。”何小斌暢想着瓦塘未來的發展。

    “現代的年輕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了,我們希望通過對外開放祠堂,讓更多年輕人瞭解身上血脈的根源,熟知家族的家風家訓,並以此規範自己的言行。同時我們還希望讓更多其他姓氏的人瞭解到客家何氏文化的博大精深。”何建清說,梅州市內何氏宗祠大部分保存較爲完好,許多成爲了鄉村文化俱樂部,讓村民們可以在老屋裏休閒娛樂。而有部分老屋,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將有計劃地打造何氏文化展館。“宗祠在當代應該發揮更多更爲重要的作用。”

    何日勝對此深有同感。2015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已下發《關於在全省開展文化祠堂建設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指出要以建設文化祠堂爲載體,打造集學教型、禮儀型、活動型於一體的文化祠堂,使之成爲農民羣衆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場所。

    “意見中提到要充分發揮文化祠堂在培育新型農民、倡導文新風、促進農村和諧的重要作用。而何氏將祖屋融入到本地建設中,就是其中的體現。”何日勝說。

    ■人物

    何子淵:

    辛亥革命元老

    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淵(1865—1941年),廣東興寧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任嘉應州主盟人,是廣東潮州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祕密參與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1914年響應孫中山號召組織討袁軍,後受命興辦礦業,籌措革命經費。1920年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諮議,1925年爲東征軍籌餉。何子淵先後在梅州創辦多所新式中小學,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在辛亥革命、中國現代教育、實業救國、國共合作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

    何冬青:

    香港靜宜女子中學創辦者

    何冬青,1928年出生於梅州平遠石正。抗戰勝利後入讀廣州文化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49年他隻身移居香港,初期從事出版工作,享譽文化界。1966年創辦香港靜宜女子中學,1972年該校躋身香港十大中學之列。1982年何冬青獲英女皇頒授榮譽勳章,1984年獲港督委任太平紳士勳銜。1985年當選爲第一屆葵青區議會主席,並連任三屆香港區議會主席聯會主席,積極參與議政、論政生涯,擔任公職無數。2009年成立“何冬青教育基金”,專注於國內中職學校免學費試點辦學,幫助中國農村家庭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農戶實現穩定脫貧。

    何質彬: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何質彬,1939年出生於廣東興寧市永和鎮,1962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當選爲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知名的航天專家,曾參與“兩彈一星”的研發工作,在航天科技相關領域取得卓著成績,退休後發起並主持了海南航天發射中心項目,是中國航天夢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踐行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