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黎瑞剛:資本泡沫退潮 專業者最終會勝出

作爲第三屆互聯網大會參會嘉賓,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華人文化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黎瑞剛日前接受新京報專訪。針對創新和監管,黎瑞剛表示,創業者既要思考創新,也要研究監管環境。而監管者也要對創新有新的理解,特別是創新對傳統行業長期的、甚至是顛覆再造性的影響,監管者要重新看待和平衡。

監管者需重新看待創新對傳統的顛覆

新京報: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中,最吸引你的關鍵詞是什麼?

黎瑞剛:命運共同體,因爲互聯網本身就是個全球化的概念,以往很強調中國的特殊環境和視角,如今,國際上相互協作的特徵非常明顯。從我們做的內容端來看,今年加強了很多跨境的投資佈局,也和美國舊金山硅谷、紐約的很多數字媒體研發機構深度交流,有些成爲了合作伙伴,帶來項目落地。

互聯網媒體生態變化的探討、創新技術研發,已經是一個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

新京報:你已經是第二次參加互聯網大會,相比去年,你感覺互聯網環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黎瑞剛:在內容創新領域,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帶來的泡沫很明顯,真正原創的、有價值的項目並不多,浮躁的心態是行業的通病。好在這種趨勢正在退潮,逐漸趨於理性。無論是運營方還是投資方,我相信最後還是要靠專業勝出。

其次,監管環境和創業環境磨合的狀態進入了新的階段,監管機構、政策正在朝着成熟方向發展,未來可以預期的是,監管和創新之間共存和協調的狀態還是會繼續存在。

新京報:監管者和創新者需要在這種狀態下如何良性互動?

黎瑞剛:創業者既要思考創新,也要研究監管環境,這樣才能保證創新的內容在監管環境中健康發展。

對於監管者來說,也要對創新有新的理解。創新對傳統行業長期的、甚至是顛覆再造性的影響,需要監管者重新看待和平衡。

不要過分誇大IP的作用

新京報:內容領域在最近兩三年才發展出新的特徵,爲何會在短期內出現資本泡沫?

黎瑞剛:這是資本和創業者共同造成的結果。從創業者角度看,本身是要靠產品說話的,但是很多創業拿估值來說話,估值成了成功的標誌。產品和市場認可已經不是一些創業者的標準,這個標準在資本的環境下發生了扭曲。

從資本角度看,中國圍繞創業的投資環境還不成熟。一方面,資本市場本身存在信息不對稱。再者,中國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之間的傳導機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加上傳導滯後效應等因素,造成市場的不成熟。

新京報:文化消費市場出現了非常看重IP的現象,你怎麼看待“IP熱”?

黎瑞剛:IP當然有價值,西方發達的媒體娛樂產業中,IP是很重要的要素,它包含了用戶認知帶來的變現及成熟產業的運作方式。IP是產生商業類型內容產品的基礎。

對IP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轉化。點擊量、閱讀數等流量數據是判斷IP的基礎,但轉化過程更爲關鍵,比如文學IP如何轉化爲影視IP。不是每個大IP都能變成具有高商業價值的產品。

IP在類型化、商業化的方面有價值,但也不要盲目誇大它的作用。社會還需要一些偉大的內容產品,這些產品在社會意義、人性關懷、人文追求層面有其情懷和意義。這些不是IP能解決的。因此在人類追求、社會進步的領域不要過度氾濫IP的價值。

新京報: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除了內容外,也投資終端、平臺,試圖走通內容付費的邏輯,你認爲內容付費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黎瑞剛:平臺的投資比較長線,資金的使用量大,面臨燒錢的挑戰,但平臺的價值顯而易見,渠道、用戶及數據的開發都是未來很有價值的。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對平臺的投資上比較穩健,我們不相信盲目燒錢就能達到終點,還是要有節奏的發展,在產品形態、用戶服務、內容優化上做足,逐步實現品牌構建。

內容付費在未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道路,無論是騰訊還是愛奇藝,付費用戶都已經過2000萬,隨着千禧一代的成長,他們付費的意願、習慣是可期養成的。

免費內容仍然是互聯網的一種生態,但內容的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提升,支付的便捷性,移動終端的成長,智能硬件的無縫連接,都讓付費內容的空間和路徑展現出來,逐漸成爲一種趨勢。

同題問答

新京報:2016年你做過的一件印象最深刻的或最重要的和互聯網有關的事情是什麼?

黎瑞剛:談不上“最重要”,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互聯網環境下內容形態的創新,我在考慮做媒體內容實驗室,對內容做實驗。

新京報:這些事情現在進展如何?有何影響?你有何收穫?

黎瑞剛:華人文化在2016年圍繞微鯨科技這一塊,創建媒體技術創新實驗室,進行了很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語音技術等和媒體技術相關的實驗。

我認爲未來在內容形態和生態上會有很多變局。比如我們投資和佈局梨視頻,就是一次內容創新實驗的探索。

新京報:你認爲2016年改變互聯網生活最大的事情是什麼?

黎瑞剛:從媒體端的角度看,今年互聯網內容的形態和生態方面發生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直播業務的崛起,短視頻等內容碎片化形態的發生,年輕一代的內容崛起,AR、V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端對內容產生了變局的影響,社羣對內容分發渠道的格局影響,很多變化都是平行發生的。

新京報記者 劉珍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