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活動當天殘疾人朋友還帶來了輪椅舞蹈節目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記者王晶)眼前的這面紙牆很普通,長約十餘米,從議事廳門口一直延伸至樓層電梯口。上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掐絲琺琅畫、奧運剪紙......引來不少前來參加這場由北京殘聯舉辦的國際殘疾人日主題活動的賓客,駐足停留、欣賞。

可這面牆似乎也並不普通。上面懸掛的一幅來自北京平谷區趙各莊職康站的釘子畫最特別。它由一名智力殘疾人和精神殘疾人共同完成,智力殘疾人通過敲打釘子完成固定工作,精神殘疾人通過老師教學完成纏繞工作,前後配合,一隻形神兼備的丹頂鶴才得以呈現在眼前。

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 | 殘障人士各展其才 就業“花樣百出”

12月3日是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北京市舉辦殘疾人就業成果展示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紙牆上的畫作多來自於像職康站一樣的殘疾人幫扶性就業基地。它一旁的非遺項目五穀沾貼也別具新意,作者囤麗麗來自通州區天象天智力殘疾人康復中心,今年30歲的她智力障礙二級,實際生理年齡僅有10歲。面對人羣麗麗似乎有些不太適應,緊緊護着自己的畫作。身旁的康復中心時園長趕忙解釋,孩子所作的五穀畫是用五穀雜糧,通過仿腐處理,挑選,染色,本色,根據畫面的需要用膠沾貼製做的。

5分鐘後,離開紙牆旁的殘疾人就業成果展示臺,囤麗麗和殘友們抱着自己的作品走進禮堂,等待她們的是一場表彰。臺下掌聲雷動,與麗麗同樣來自職康站的徐慶華頗爲興奮,甚至提前一晚準備了近1000字的致謝稿,不是走形式,也並非烘托氛圍,她的喜悅源於內心。

今年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的主題是:提高殘疾人的參與度和領導力,北京市連續兩年將建設殘疾人幫扶性就業基地作爲政府實事項目,5739名殘疾人通過333個幫扶性就業基地實現了公益勞動型和職康勞動型就業。像麗麗、徐慶華所在的職康站便是其中一例。職康站裏都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障人士,用徐慶華的話講,“是弱勢羣體中的更弱勢的部分。”

“一個就業機會對於職康站的殘障人士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工資,一份保險,更重要的是可以爲一個家庭帶來希望。”徐慶華有些激動,講話時間早已超時,場上主持人也暖心地沒有中斷她的感言。

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 | 殘障人士各展其才 就業“花樣百出”

一位學員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剪紙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她所在的延慶區永華職業康復指導中心,現有25名智力和1名重度肢體殘疾人。平日裏,教授孩子們學習文明用語,使他們懂得文明禮貌;教他們一起種植,認識蔬菜;帶他們摘菜、做飯、擦桌子、疊被子、整理房間,從事簡單的生產勞動,讓他們掌握勞動技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對於低智力,確實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進行日間照料,這樣解放了一個家庭,使家長能夠從事社會工作,使家庭有了收入,也就間接提高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這些確是徐慶華的肺腑之言,“慢慢強化他,每天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形成這種條件反射。”她覺得,要先讓他們學會像常人一樣生活,再慢慢解決就業問題。

如今,園裏的孩子們每月都能有2000元的勞動所得工資,首批優秀殘疾人勞動產品也正式入駐FESCO好生活商城,“他們雖說學的較常人慢,但很認真也很有天賦。很多孩子的剪紙畫通過與企業合作賣出後,獲得的利潤收入就是她自己的。”

麗麗的殘友楊洛煥說,她的第一筆工資爲自己買了衣服鞋子。她與麗麗同年,生理年齡卻也僅有10歲,很多話很難理解,但在與記者交談最後,她補充說了句:“要剪出更好看的剪紙,賺錢給爸媽。”

近兩年,像職康站一樣的大批社會組織積極探索殘疾人生活重建、職業重建、職業康復、支持性就業服務的新方法新手段,初步形成了北京殘疾人就業服務新模式。據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市殘疾人就業已經形成了以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爲主體,幫扶性就業、職業康復勞動爲特色,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社區就業爲補充的全方位殘疾人就業體系。

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歐玲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全市持證勞動年齡段殘疾人18.3萬,已就業13.1萬,就業率71.6%,居全國首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