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步入校園的時候,都會經歷一件事,則這件事就是考試。而考試製度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是在中國,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在古代,考試製度是用於選拔行政官員,在如今,考試製度是用於檢測人們對知識的掌控程度。因此學習不好的人遇到考試,就像經歷大型災難一樣,考不好回到家就是被家長一頓罵。但在小學的時候,那時候人們對世界還充滿着好奇,想法也是天馬行空的,因此在考試的時候,常常能寫出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

在這張試卷中,可以看到題目類似於腦筋急轉彎,雖然看起來與學校學習的知識不太相關,但腦筋急轉彎是很考驗人的思路的。腦筋急轉彎起源於古代印度,在古埃及神話中也有出現過有關腦筋急轉彎的謎語,則這條腦筋急轉彎的問題是“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這個問題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斯芬克斯,向過路人提出來的。通常要回答這種問題的時候,都要離開慣性思維去思考。則這位小學生都能答將題目答出來,可以說是腦子轉得非常快了,在老師批上“神童”二字後,使這位小學生的試卷一時間成爲校園傳閱的焦點。

但在小學,並不是人人都是神童,就像這位小學生的試卷中,沒有一題是答對的。在第一題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的正確答案是“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句詩句出自於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寫贈於長安友人的一首詩。而這位小學生除了詩句沒背好,看來還深受電視劇的“毒害”,以至於寫出了“夫妻對坐到天明”和“富則妻妾成羣”,看樣子這位小學生看的是後宮劇吧。更爲離譜的是,這位小學生在答詩句“知否?知否?”的時候,卻寫上了英語“Sorry”,而這題的正確答案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張詩句填空中,這位小學生答的也是挺讓人意外的,但他倒是反義詞用的還不錯,至少君子對小人是答上的,還有在詩句“牀前明月光”中,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而不是是其他人。不過這位小學生答得實在是太順口了,讀過去反而感覺沒什麼不對勁,但這樣是不對的,還是得好好背好古詩詞,畢竟古詩詞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

除了詩句外,在小學的語文試卷上的其他題目,也弄出過不少笑話。在這張詩句的第四個題目中,雖然“哈哈哈哈”的確是表達喜悅的一種方式,但這樣答題是不會得分的,正確的答題方式應該是,描寫出杜甫在聽到消息後的神態和一舉一動。則這個題目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創作於寶應元年的冬季。當時唐朝軍隊,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勝仗,收付了如今河南的鄭州和開封等地方,於是在杜甫得知這個消息後,就寫下了這篇詩文。

而在語文試卷中,最令學渣聞風喪膽的,莫過於寫作文了。則作文的最早的原型,是我國古代中的“賦”,賦是古代中一種有韻的問題,有着詩歌和散文的特徵,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則在如今的作文中,已經不能寫詩歌散文一類的文章。雖然不能寫詩歌散文,但要寫出一篇600字的作文,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這位小學生就簡單明瞭的寫了“此處省去600字”這幾個大字,相對的,老師也省去了他的60分。所以無論是詩詞還是作文,都要好好學習,雖然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讀書是最好的一條出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