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六點多,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發表道歉信,就其在演出中砸掛、大尺度調侃京劇演員做出公開道歉。大家應該不會忘記,203天前張雲雷就曾爲在演出中用唐山、汶川和玉樹地震作梗道過歉。這兩次道歉前後相差還不到七個月。如此高的道歉頻率,在中國相聲界並不多見。

張雲雷道歉了 但跟上回道歉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了後手

張雲雷昨天的道歉信

蕭陶比較了張雲雷的這兩封道歉信,發現有這麼幾個不同:

1、道歉對象不同

上一回的道歉對象是德雲社和全體社會大衆,尤其是地震地區的同胞。這一回的道歉對象是梅葆玖、李世濟、張火丁以及他們的家人和粉絲。雖然也提到社會大衆,但表述方式有所不同。這回因爲“耗費社會資源,佔用大家時間,讓大家失望了”,張雲雷才向社會大衆道歉。

2、反應時間不同

上一回道歉,張雲雷反應極爲迅速。5月12日下午,實名認證的“中國反邪教”“紫光閣”微博號發文點名批評張雲雷,次日凌晨1:51張雲雷就道歉了。這一回則有點拖沓。演出視頻曝光後,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於11月26日發表聲明,要求張雲雷公開道歉,同時表示“不歡迎張雲雷在今後的演出中學唱京劇程派唱段”。李世濟和張火丁都是程派傳入,還都是女性。

張雲雷道歉了 但跟上回道歉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了後手

網友整理的張雲雷和楊九郎演出記錄稿(“二奶”指張雲雷的女粉絲)

11月30日,中國曲協相聲藝術委員會發表聲明,對張雲雷、楊九郎在表演中調侃、侮辱李世濟、張火丁表示強烈憤慨並給予嚴厲的譴責。同日,張君秋京劇藝術研究會發文聲援程派藝術研究會,要求張雲雷向梅葆玖、李世濟、張火丁三位老師及他們的家人道歉。主流媒體紛紛參與進來,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以及“紫光閣”微博號都先後發表過評論文章,批評張雲雷,但張雲雷就是不道歉,一直挺到昨天晚上。縱觀張雲雷的這兩次道歉,一快一慢,究竟有何隱情,希望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3、道歉的原因不同張雲雷道歉了 但跟上回道歉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了後手

某主流媒體昨晚的報道,標題是《張雲雷終於道歉》

上一回犯錯的原因,張雲雷認爲“這種表演的內容很欠考慮”,這一回則是“相聲表演中口不擇言”。這麼說是不是過於輕描淡寫,立場不同,觀點一定截然相反。限於篇幅的關係,這裏蕭陶就不展開細說了。

4、道歉的內容不同張雲雷道歉了 但跟上回道歉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了後手

今年5月張雲雷發表的道歉信

上一回的道歉信一共308字,這一回420字,增加了112字。在上回的道歉信裏,張雲雷表示“今後我一定努力加強自身‘藝德’建設...,做到‘德’在‘藝’前”。在這回的道歉信裏,張雲雷說“我也堅定了我未來應當努力提高的方向:學好德、做好藝。”這裏蕭陶要多說一句,不是張雲雷不吸取教訓,也不是死不改悔,而是用地震作梗在後,調侃、侮辱京劇演員在前。雖然都是舊賬,但前後相差了七個多月。

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幾乎都是從小劇場摸爬滾打出來的,而小劇場的尺度一般都比較大,把這種敢說的作風帶到大劇場的當然並不只有張雲雷一人,可誰讓張雲雷紅得發紫呢?不是有那兩句話嘛,人紅是非多,槍打出頭鳥。

張雲雷道歉了 但跟上回道歉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了後手

張雲雷狀況頻出,楊九郎當然也有責任

蕭陶注意到這回張雲雷道歉信裏有一層意思是上回道歉信裏所沒有的。他說:“對於我之前表演的一些作品出現的類似問題,我並不期望時移事去,也願意接受批評、承擔後果”。

“時移事去”這個詞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唐代小說家陳鴻在《長恨歌傳》裏說“時移事去,樂盡悲來”,北宋哲學家邵雍在《時吟·騏驥壯時》裏說“時移事去,雖死奚爲”。“時移事去​”本身沒什麼,加上後面一句,給人的感覺就只有兩個字——悲涼。

張雲雷之所以會用“時移事去”這個舊詞,蕭陶判斷就是想給自己留後手。如果以後再被人翻舊賬,那我張雲雷先表個態,我不僅認帳,而且“願意接受批評、承擔後果”,希望變被動爲主動。都說哀兵必勝,《時吟·騏驥壯時》的頭四句是“騏驥壯時,千里莫追;及其衰也,駑馬先之”。要蕭陶說,這就是一種戰術。

不管怎麼說,道歉總比沒道歉好,識時務總比硬拗強,希望張雲雷不會再發第三封道歉信了。

點擊“瞭解更多”,閱讀這一題材的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