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讀史書的時候,對久遠的春秋戰國歷史都充滿好奇,求知慾很強,都想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各種歷史事件。那個時代兵禍連連,各國彼此征戰,都想侵吞土地,滅亡他國。這當中,就產生了非常多的名將,如吳起、蒙恬、王翦父子、李牧等,都是當世一流的名將。而在戰國末期,秦王嬴政依靠祖輩君王變法留下的厚底,以及蒙恬、王翦父子等大將,最終順利的一統天下。其中,王翦父子起了到了巨大作用,是秦國掃滅六國的急先鋒。特別是王翦,可以說是嬴政的左右手,嬴政很信任他。王翦是白起從軍中簡拔的,嬴政知道後,不斷給他歷練的機會,一步步提拔重用。因爲贏政發現,王翦的軍事能力那是當世一流。如同喫雞時,撿到8倍鏡,指哪打哪。

02
王翦這個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小心謹慎,穩打穩紮,讓對手找不出漏洞。每個與他敵對的敵將,都被他這種穩打穩紮的性格搞得失去耐心,從而被他打敗。王翦出征前,都會派人去探查清楚,敵人的兵力,然後根據敵人的兵力向秦王要兵。要求秦王給他不少於敵人兵力的軍隊,纔會領兵出戰。這個要求,讓秦王嬴政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惱怒,別人是名將,你也是名將,爲什麼人家可以以少勝多,你卻次次都這個慫樣。王翦就說,這是打仗啊,打仗要死人的,如果兵少了,仗打輸了,我們的將士就白白死了,沒有價值;要打,就得打贏。嬴政沒辦法,只好給他兵。後世有個牛人,曾國潘,與太平天國打仗的方法就是學習了王翦,打硬仗打呆仗。硬是搞得你沒脾氣。司馬懿對戰諸葛亮時,也是如此。

03
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這個時候秦已經滅了東方五國,只剩下楚國了。於是秦王嬴政就在朝會上與衆臣商討滅楚的方略。就在衆說分雲,各持已見的時候,一個後起之秀,李信站了出來。說道,滅楚,只需大軍二十萬。嬴政一聽,嗯,這小子有點料,就派他去徵滅楚國。當時王翦躲在角落,悶聲不語,嬴政看到,就給他面子,順便問了他一句。王翦回答,楚國山多地廣,君臣同心,更有名將項燕,統兵20萬駐守邊關,滅楚必須60萬大軍。話剛落下,朝會上文武大臣和嬴政都哈哈大笑,都說王翦老矣。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派遣了李信及蒙恬率兵20萬前往楚國。王翦氣得話都說不出來,於是向嬴政辭官歸田。他雖然和秦王賭氣,但心裏依然牽掛着秦國,並時刻關注着最新戰況。果然,沒過多久,前方就傳來了秦軍大敗虧輸的消息。項燕利用秦軍驕兵心態,引敵深入,最終在邊境大敗秦軍。秦軍二十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連同帶兵的七個都尉也戰死了。這是秦國自發動戰爭以來的第一次慘重失敗,嬴政大怒,差點就殺了李信和蒙恬。好在贏政本身也是雄主,馬上就意識到,他自己也有很大責任,自己確實也輕敵了,悔不聽王翦之言。於是親自駕車到王翦的家鄉當面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接下滅楚重擔。王翦仍然要求秦王給他60萬大軍,否則不出兵,嬴政也答應了。

04
王翦在出兵前,考慮到自己這次帶走了秦國60萬大軍,幾乎是傾國之兵了,如果秦王對自己起了疑心,那將是滅頂之災,於是再次故意向秦王要田要地要宅院。這就是著名的王翦請田。秦始皇哈哈大笑,同意了。王翦率軍60萬對楚國步步爲營,並且在一年的時間裏都堅守不出,實行圍困策略。項燕拿他毫無辦法,時間長了,楚軍軍心渙散,戰鬥力直線下降。王翦等到了好時機,全軍出擊,大破楚軍,殺了楚國名將項燕,俘虜了楚王,楚國滅亡。之後,王翦還領兵南征百越,爲秦朝開廣疆拓土,最終因功被封武成候。

05
縱觀王翦的一生,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功高蓋主,卻又謹小慎微,急流勇退,這也是他最終獲得善終的根本原因。在外人看來,他每次出征前,都跟秦王要田要地,是得罪君王的愚蠢行爲;甚至秦王都對左右說:“求田問舍,看來王翦並非真英雄”,但偏偏因爲這樣,而讓秦王放下了對他的疑心,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行爲。以至於後來很多將軍都模仿他的做法。歷史上能做到功高蓋主,而又能善終的將軍,確實不多,王翦算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