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峯,有着乾淨的冰雪與通透的空氣,是各國科學家共同嚮往的科研聖地。然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給前往這片冰雪之地爲珠峯測“身高”的測量登山隊員帶來了極大挑戰。



炙烈的陽光、強烈的紫外線、厚厚的冰雪、異常乾燥的氣候,都是在珠峯工作生活的重重障礙。剛到珠峯沒幾天,許多人臉上除了戴墨鏡的位置,其餘都曬成了紫黑色。嘴脣乾裂難忍,血跡斑斑,碰一下鑽心的疼。近日,記者跟隨2020珠峯測量登山隊,親身體驗了珠峯營地生活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克服高原反應


參加珠峯高程測量,克服高原反應是必須跨過的第一道“坎”。


西藏日喀則定日縣,這座平均海拔4300米的小縣城,因坐落於珠峯腳下而聞名,是登山愛好者重要的物資補給中轉站。


4月16日,從沉睡中醒來,看看手機,早上6點鐘。坐起,晃晃腦袋,居然不疼了。趕緊下牀,走了幾步,神清氣爽。窗外,天空飄着雪花,五彩斑斕的經幡迎風招展。多項事實證明,我至少適應了4000米海拔的狀態,頭已經不疼了。




從西藏拉薩市出發,一路向日喀則市定日縣行駛,身體不適時常襲來,特別是在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時,頭痛、頭暈、噁心、呼吸困難等高原反應,對於剛到高原的人,可謂是對身體、意志的雙重考驗。


4月19日,經過幾天休整適應,我們早上9點不到就出發奔赴珠峯大本營了。車開出縣城沒多遠,就是曲折的盤山路,蜿蜒、向上。10點鐘之前,甲吾拉山口到了,太陽正緩緩露出頭,黑沉沉的天幕逐漸放亮。


資料顯示,在珠峯周圍,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峯就有40多座。透過車窗瞭望,海拔超過8000米的洛子峯、希夏邦瑪峯等與珠峯漸次排開,昂首天外,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威武雄壯。


從甲吾拉山口到珠峯大本營的路更難走。僅是那彎來拐去的“108道拐”,就像是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天路”。當跋山涉水終於抵達海拔5200米的珠峯大本營時,厚厚的雲層已經淡了,珠峯峯頂不時展露出來。


雖然從海拔約3646米的拉薩,一路循序漸進適應過來,但真到了珠峯大本營,反應還是加重了:心慌氣短、身體疲乏、沒有胃口,腦子也越發不聽使喚。同行的隊友拿來抗高原反應的藥,叮囑道:“放輕鬆,別劇烈運動,會有緩解。”


傍晚,天空飄起了雪花。夜幕籠罩下的大本營燈火通明,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大家情緒都不錯,互相打打招呼,報個家門,聊聊天,慢慢地熟悉起來。我也收拾到深夜方纔入睡。這是在大本營的第一個晚上,於我,一段征程,已然開啓。


第二道“坎”——狂風“嘶吼”中入眠


老測繪隊員說,“珠峯的冷不一定能凍死人,但狂風能吹跑人。”在珠峯大本營會發現,這話一點兒沒錯。自從我們到珠峯大本營以來,狂風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晝夜相伴。


剛到珠峯的第一晚,強勁的狂風裹挾着雪粒降臨大本營,摧枯拉朽般橫掃一切,給隊員們來了個“下馬威”。大家所居住的帳篷,“不爭氣”地在風中顫慄着。我的牀位正好對着帳篷門口,能清晰地感覺到牀在晃動。帳篷被狂風吹得吱嘎作響,和着如泣如訴的風聲,讓人實在難以入眠,漫漫長夜,大家在半夢半醒中度過。


早晨當醒來時,窗外依舊是狂風呼嘯,碎雪橫飛。大本營本已冰雪融盡的大地重又披上一層“銀裝”,道路凍結,連山腳下的小溪也被冰雪覆蓋。


沒有什麼感受,比切膚之痛來得更爲直接。一走出帳篷,我就感覺被風吹得睜不開眼,雖然帶着眼鏡,但絲毫擋不住狂風的侵襲。雪粒像石子一樣打在臉上,迎着風不一會兒,就感到呼吸不暢,鼻尖、手指逐漸失去了知覺。


據介紹,大本營位於一個峽谷平原,四周是傾斜陡峭的山棱,一旦大風俯衝下來,便會頓時狂風大作,一場大風雪就這樣產生了。在5200米的高原,這種大風尤爲劇烈頻繁。從地面上看,風雪交織在一起,彷彿一條巨蛇,蜿蜒爬行,遇到障礙物就會騰空而起。大本營四周的高山頂峯,常常冒起陣陣“白煙”。


在大本營駐紮的這段時間,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狂風“作息”的規律——下午至夜裏風力最大,清晨至午間風力稍小。於是,我們便將作息時間調整爲上午集中精力工作,下午或晚上在帳篷裏躲風。


每天入夜,窗外漆黑一片,嘶吼着的狂風像一頭奮力掙扎的怪獸,不會有絲毫停歇的跡象。不過經過之前的折騰,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聲響與晃動,伴着狂風的怒吼入眠,又伴着狂風的嘶吼醒來。


第三道“坎”——蔬菜淡水緊俏


二本營位於海拔約5300米處的珠峯山腰處,是登頂珠峯的必經之路。從大本營出發,要徒步走2個多小時的“犛牛路”,才能到達。在這裏,所有的測量設備和補給物資搬運,全憑犛牛馱、隊員扛。


由於蔬菜難以保存,珠峯的極低氣溫容易使蔬菜凍壞腐爛。因此,在二本營隊裏配備的蔬菜量極爲有限,補給的食材主要是牛羊肉,以及土豆、蘿蔔、洋蔥等耐寒的蔬菜。


考慮到隊員們在野外工作需要喫高熱量的食物,隊裏配備的肉類食品尤其豐富,五花肉、牛腱、羊腿、羊裏脊……這些看似豐盛的飯菜,喫上一兩個星期便讓人開始感到厭煩。有時,綠葉菜喫光,僅剩下土豆、胡蘿蔔和洋蔥,這讓“大廚”們不時發出“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感嘆。


野外工作期間,隊員們經常遭遇暴風天氣,風和日麗的時候少之又少。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爲完成測量任務,隊員們喫飯只有“見縫插針”、“看天行事”,通常要帶上巧克力、餅乾等“路糧”,隨時補充體力。


遇到狂風來臨時,隊員們返回營地休整。只要風力減弱,無論白天夜晚,抓緊時間到野外繼續工作,隊員們經常喫“晚餐”已是凌晨時分。作息和飲食不規律時間久了,不少隊員的生物鐘都紊亂了。但大家毫無怨言,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野外工作時間,獲取更多測量成果。


此外,珠峯常年被冰雪覆蓋,隊員們登頂珠峯的飲用水主要依賴覆蓋在珠峯山體上的冰雪。由於這裏的冰雪幾乎沒有受到污染,隊員們用電熱桶將從冰面上鏟回的積雪融化,便可以得到純淨的飲用水,如同平常飲用的礦泉水。


然而,化雪燒水是一件極爲耗費時間的工作,一隻裝滿雪的電熱桶,加熱後僅能得到不足一半的雪水,需要不斷向桶中加雪,才能將一隻電熱桶裝滿。因此,燒開這樣的一桶水,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爲了節省淡水,在執行測量任務期間,隊員們洗臉成了難得的享受,洗澡、洗頭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爲了保持必要的清潔,隊員們攜帶了大量溼毛巾及溼紙巾。儘管如此,頂着“烏黑油亮”的頭髮、穿着沾滿泥污的隊服是難免的事兒。


隊員們經常自嘲:“遠看像拾破爛的、近看像要飯的,證件一掏,哦,搞測繪的。”其實,大家都清楚,不是想喫苦,而是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必須不怕喫苦,否則無法完成任務。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編輯: 錢招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