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

珠穆朗瑪峯,世界第一高峯。峯頂人跡罕至,是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不曾到達的最高海拔。然而,儘管白雪皚皚遺世獨立,珠峯卻仍然無法逃脫人類活動的影響。

最近,地球科學期刊One Earth上發表了關於珠峯的系列研究。研究發現,珠峯上的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不攜帶額外氧氣設備的“無氧登山者”不斷增加,而人類社會的微塑料,則不知不覺地進入了8440米的高海拔區域。

珠峯上也有微塑料

走路、奔跑等各類日常活動會產生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這些微塑料隨着大氣傳輸、河流運輸等方式,出現在地球上各個地方。研究人員對珠峯8400米附近區域的積雪與徑流進行採樣,這是登山者常用來休息的區域;結果,研究者在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組織。

所有積雪樣本中全都含有微塑料,平均每升樣品中含有30個微塑料組織,種類包括聚酯纖維、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多與高性能運動服裝有關。徑流樣本中的微塑料雖然較少,但融雪徑流作爲非季風季節的重要水源,其中的微塑料會直接影響下游地區的飲水。

由於地理與運輸條件的限制,本次研究的樣本量較少,但這一結果足以說明珠峯地區已經受到微塑料的污染。研究人員認爲,這不僅與登山者、觀光遊客激增有關,還與大氣傳輸與沉降過程有一定的聯繫。

除了珠峯,微塑料還在南北極、海底等多個地區被發現,是人類活動對偏遠地區的影響之一。目前對於塑料製品的關注更多聚焦於可見的污染事件,但隨着微塑料污染逐漸加劇,大衆與服裝製造商也需要更多地關注塑料纖維製品對於環境的影響。

冰川正在加速流失

珠穆朗瑪峯地區的冰川正在加速流失,過去60年裏的厚度已經減少了超過100米。

想要測量高海拔地區的冰川變化並不容易,研究團隊收集了1962~2018年間關於珠峯的衛星照片,由此推算出珠峯地區79個冰川隨時間的變化。冰川的覆蓋面積從1962年的約440平方千米,下降至2018年的419平方千米。

根據構建的數字高程模型,研究人員還估算出了冰川的厚度,在這60年間,珠峯冰川已經變薄了超過100米;而且流失的速度越來越快,過去十年的流失速度幾乎是60年代的2倍。冰川流失最快的區域是5300~5500米的相對低海波地區;雖然超過半數的冰川都處在更高海拔的區域,但這也不意味着它們“高枕無憂”——在海拔超過6000米的地方,冰川同樣在逐漸消失。

研究人員猜測,冰川流失很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後果。研究者希望能夠長期、準確地監測冰川變化的情況,畢竟,這些冰川宛如高山上的水塔,是亞洲許多重要河流的水源,影響上億人的供水。

氣候變化會影響珠峯氣壓嗎?

1978年5月8日,人類首次不攜帶額外的氧氣設備登頂珠峯。從此,“無氧登頂”成爲了登山者挑戰的熱門目標。然而,氧氣稀薄始終是攀登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對於珠峯而言,不同時期的峯頂氣壓數值存在差異,而氣壓值又與環境氧氣含量正相關。因此,關於峯頂氣壓值的研究,可以爲無氧登山者提供判斷依據。研究人員根據觀測數據,以及歷年無氧登頂的成功案例,分析了珠峯峯頂氣壓的變化規律和特點。

結果發現,珠峯氣壓變化存在着明顯的季節性週期規律,冬季會出現極端低壓,在季風季節前的5月份和季風季節後的11月份,這兩個月峯頂的壓力值大多都超過了年平均值。另外,氣候變暖則會增加珠峯的氣壓,但相比於季節與天氣,氣候變暖對於氣壓的影響較小。

研究人員還提到,相比於極端寒冷,極低的氣壓對於無氧登山者影響更大,突發的天氣情況導致的氣壓驟降可能會威脅登山者的安全。因此,登山者不僅需要掌握溫度情況,還需要有全面的氣壓預測系統來保障安全。

雄偉、久遠、巋然不動——這似乎纔是我們對於高山的印象。但實際上,高山也有它的脆弱。這裏的變暖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這裏的不穩定降水可能會導致附近地區的乾旱,或是山體滑坡、水土流失;這裏的物種對生存條件要求嚴苛,氣候變化讓它們只能往更高海拔的地區尋求庇護……

研究人員們希望,這些結果可以引起關注,帶來對於高山地區的實質性可持續的保護舉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