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果壳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峰顶人迹罕至,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曾到达的最高海拔。然而,尽管白雪皑皑遗世独立,珠峰却仍然无法逃脱人类活动的影响。

最近,地球科学期刊One Earth上发表了关于珠峰的系列研究。研究发现,珠峰上的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不携带额外氧气设备的“无氧登山者”不断增加,而人类社会的微塑料,则不知不觉地进入了8440米的高海拔区域。

珠峰上也有微塑料

走路、奔跑等各类日常活动会产生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些微塑料随着大气传输、河流运输等方式,出现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研究人员对珠峰8400米附近区域的积雪与径流进行采样,这是登山者常用来休息的区域;结果,研究者在样品中发现了微塑料组织。

所有积雪样本中全都含有微塑料,平均每升样品中含有30个微塑料组织,种类包括聚酯纤维、丙烯酸、尼龙和聚丙烯,多与高性能运动服装有关。径流样本中的微塑料虽然较少,但融雪径流作为非季风季节的重要水源,其中的微塑料会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饮水。

由于地理与运输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但这一结果足以说明珠峰地区已经受到微塑料的污染。研究人员认为,这不仅与登山者、观光游客激增有关,还与大气传输与沉降过程有一定的联系。

除了珠峰,微塑料还在南北极、海底等多个地区被发现,是人类活动对偏远地区的影响之一。目前对于塑料制品的关注更多聚焦于可见的污染事件,但随着微塑料污染逐渐加剧,大众与服装制造商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塑料纤维制品对于环境的影响。

冰川正在加速流失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冰川正在加速流失,过去60年里的厚度已经减少了超过100米。

想要测量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变化并不容易,研究团队收集了1962~2018年间关于珠峰的卫星照片,由此推算出珠峰地区79个冰川随时间的变化。冰川的覆盖面积从1962年的约440平方千米,下降至2018年的419平方千米。

根据构建的数字高程模型,研究人员还估算出了冰川的厚度,在这60年间,珠峰冰川已经变薄了超过100米;而且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过去十年的流失速度几乎是60年代的2倍。冰川流失最快的区域是5300~5500米的相对低海波地区;虽然超过半数的冰川都处在更高海拔的区域,但这也不意味着它们“高枕无忧”——在海拔超过6000米的地方,冰川同样在逐渐消失。

研究人员猜测,冰川流失很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后果。研究者希望能够长期、准确地监测冰川变化的情况,毕竟,这些冰川宛如高山上的水塔,是亚洲许多重要河流的水源,影响上亿人的供水。

气候变化会影响珠峰气压吗?

1978年5月8日,人类首次不携带额外的氧气设备登顶珠峰。从此,“无氧登顶”成为了登山者挑战的热门目标。然而,氧气稀薄始终是攀登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对于珠峰而言,不同时期的峰顶气压数值存在差异,而气压值又与环境氧气含量正相关。因此,关于峰顶气压值的研究,可以为无氧登山者提供判断依据。研究人员根据观测数据,以及历年无氧登顶的成功案例,分析了珠峰峰顶气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结果发现,珠峰气压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周期规律,冬季会出现极端低压,在季风季节前的5月份和季风季节后的11月份,这两个月峰顶的压力值大多都超过了年平均值。另外,气候变暖则会增加珠峰的气压,但相比于季节与天气,气候变暖对于气压的影响较小。

研究人员还提到,相比于极端寒冷,极低的气压对于无氧登山者影响更大,突发的天气情况导致的气压骤降可能会威胁登山者的安全。因此,登山者不仅需要掌握温度情况,还需要有全面的气压预测系统来保障安全。

雄伟、久远、岿然不动——这似乎才是我们对于高山的印象。但实际上,高山也有它的脆弱。这里的变暖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这里的不稳定降水可能会导致附近地区的干旱,或是山体滑坡、水土流失;这里的物种对生存条件要求严苛,气候变化让它们只能往更高海拔的地区寻求庇护……

研究人员们希望,这些结果可以引起关注,带来对于高山地区的实质性可持续的保护举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