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盛京古城的历史、奉天老城的魅力、沈阳城市的繁华……

锡伯族家庙,又称太平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实胜寺南侧百米左右,是锡伯族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


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锡伯族家庙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从初建的时候五间正殿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前、中、后三大殿,东西配殿等,但该庙年久失修,于解放前就已遭到严重破坏,仅存中殿三间,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檀仿彩画,柱为朱红地仗。

这座庄严大气的古朴建筑紧邻皇寺,伴随古城沈阳已经走过300余年,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锡伯族家庙,这里所承载的民族情结格外厚重。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东部的山区和草原,以放牧和打猎为生。清朝初期,皇太极为稳定锡伯人,将聚居一处的锡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驻防。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的需要,朝廷又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迁入盛京,并在盛京建立起家庙,做为祭祀和集会的场所。

历史上的锡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却没有一个他们做佛事的固定场所。康熙四十六年,盛京的锡伯人筹集60两银子,在皇寺附近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造了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请来了甘珠尔经(大藏经)108部,创立了太平寺,既锡伯家庙。太平寺一时间成为盛京香火鼎盛的圣地之一。

嘉庆八年,佐领华沙布在大殿前的东西两面,刻立了锡伯文、汉文两座石碑。碑文不仅记载了锡伯族家庙的创立、扩建和修缮的经过,还记载了锡伯族迁到盛京及编入八旗的经过,把三百多年锡伯族历史保存了下来。

乾隆二十九年朝廷为增强新疆伊犁的边防力量,抽调1020名锡伯族官兵远赴伊犁戍边。当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1000多名戍边将士和他们的家属及乡亲齐聚盛京太平寺,杀羊祭祀祖先和神明,祈祷一路平安。

此后,锡伯族人便将农历四月十八日做为“西迁节”,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两万余名锡伯族同胞欢聚一堂,在沈阳皇寺广场和锡伯族家庙唱起西迁颂,跳起锡伯舞欢庆节日。

现在的太平寺已经被改造成展示锡伯族西迁以及锡伯族历史、文化、民俗的展览馆了。展出内容包括西迁壮举、历史源流、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居、婚俗和沈阳民族大团结,全面展示了锡伯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相关故事。

进入太平寺,可以先看一下游览图和锡伯族总说(汉语和满语)。


院子里两棵参天大树上挂满了写有祝福和祈祷的红布条,无数的红布条随风摇曳,非常漂亮。

第四展室“民间文学”,该展室利用的是太平寺的中殿。

原本在正殿的正中悬挂着的“锡伯家庙”四个烫金大字的匾额,是咸丰年间驻守盛京的锡伯族协领色普铿额敬献。

锡伯族家庙、太平寺,是锡伯族大西迁誓师启程之处,更是锡伯族人心目中的圣地,在这里开始了传奇的大迁徙,一年零五个月的西迁漫漫征程正是从这里开始。但如今的锡伯族家庙早已没了宗教作用,对锡伯族人来说可能更多的也是象征意义,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更应该反思的是历史记忆里的民族压迫……试想又有几人会甘于艰苦跋涉几千里呢?至少,小编在看了锡伯族人西迁的历史介绍后,内心已经无法平和。
遇见,从来不是偶然的事,无论是对人对物还是对事。城市街巷里的人或物,对我来说都很特别,每次去寻找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故事,和一些人走了一段路,留下一段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