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盛京古城的歷史、奉天老城的魅力、瀋陽城市的繁華……

錫伯族家廟,又稱太平寺。位於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178巷2號,實勝寺南側百米左右,是錫伯族人於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出資興建的一座喇嘛廟。


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錫伯族家廟經過歷代的維修和擴建,從初建的時候五間正殿逐步形成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主要建築有山門、前、中、後三大殿,東西配殿等,但該廟年久失修,於解放前就已遭到嚴重破壞,僅存中殿三間,爲硬山前廊式,灰瓦頂,檀仿彩畫,柱爲硃紅地仗。

這座莊嚴大氣的古樸建築緊鄰皇寺,伴隨古城瀋陽已經走過300餘年,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錫伯族家廟,這裏所承載的民族情結格外厚重。

錫伯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生活在大興安嶺東部的山區和草原,以放牧和打獵爲生。清朝初期,皇太極爲穩定錫伯人,將聚居一處的錫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駐防。康熙年間,爲加強防務的需要,朝廷又將錫伯兵丁連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遷入盛京,並在盛京建立起家廟,做爲祭祀和集會的場所。

歷史上的錫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卻沒有一個他們做佛事的固定場所。康熙四十六年,盛京的錫伯人籌集60兩銀子,在皇寺附近買了五間房子,找來匠人塑造了佛像,又從京師(北京)請來了甘珠爾經(大藏經)108部,創立了太平寺,既錫伯家廟。太平寺一時間成爲盛京香火鼎盛的聖地之一。

嘉慶八年,佐領華沙布在大殿前的東西兩面,刻立了錫伯文、漢文兩座石碑。碑文不僅記載了錫伯族家廟的創立、擴建和修繕的經過,還記載了錫伯族遷到盛京及編入八旗的經過,把三百多年錫伯族歷史保存了下來。

乾隆二十九年朝廷爲增強新疆伊犁的邊防力量,抽調1020名錫伯族官兵遠赴伊犁戍邊。當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1000多名戍邊將士和他們的家屬及鄉親齊聚盛京太平寺,殺羊祭祀祖先和神明,祈禱一路平安。

此後,錫伯族人便將農曆四月十八日做爲“西遷節”,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兩萬餘名錫伯族同胞歡聚一堂,在瀋陽皇寺廣場和錫伯族家廟唱起西遷頌,跳起錫伯舞歡慶節日。

現在的太平寺已經被改造成展示錫伯族西遷以及錫伯族歷史、文化、民俗的展覽館了。展出內容包括西遷壯舉、歷史源流、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民居、婚俗和瀋陽民族大團結,全面展示了錫伯族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和相關故事。

進入太平寺,可以先看一下游覽圖和錫伯族總說(漢語和滿語)。


院子裏兩棵參天大樹上掛滿了寫有祝福和祈禱的紅布條,無數的紅布條隨風搖曳,非常漂亮。

第四展室“民間文學”,該展室利用的是太平寺的中殿。

原本在正殿的正中懸掛着的“錫伯家廟”四個燙金大字的匾額,是咸豐年間駐守盛京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鏗額敬獻。

錫伯族家廟、太平寺,是錫伯族大西遷誓師啓程之處,更是錫伯族人心目中的聖地,在這裏開始了傳奇的大遷徙,一年零五個月的西遷漫漫征程正是從這裏開始。但如今的錫伯族家廟早已沒了宗教作用,對錫伯族人來說可能更多的也是象徵意義,但是對於每個人來說其實更應該反思的是歷史記憶裏的民族壓迫……試想又有幾人會甘於艱苦跋涉幾千裏呢?至少,小編在看了錫伯族人西遷的歷史介紹後,內心已經無法平和。
遇見,從來不是偶然的事,無論是對人對物還是對事。城市街巷裏的人或物,對我來說都很特別,每次去尋找都會有一個特定的故事,和一些人走了一段路,留下一段情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