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曾先后为西农大研究生导师及有关学院作“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当务之急”的专题报告,并应邀为该校及校外多所大学、中学作题为“爱人如己,奉献小我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等关于道德素质教育的报告,听众达数千人,在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奉献爱心方面成效显著,受到上级部门多次表彰奖励,2008-2014年4次被西农大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和奖励。提起自己长期以来从事慈善事业的初衷,王鸣教授说是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那张标志性照片让他心灵受到了震撼,从此便开始关注贫困学生,从事慈善事业。

20余年来

先后捐资30万元

资助贫困学生300余人次

却不舍得拿出钱为自己治眼

他就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鸣

近日,中央文明办在四川宜宾举行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11月“中国好人榜”。其中,王鸣入选助人为乐类好人。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在杨凌,提起王鸣教授,可谓人尽皆知,他不但是一位功业卓著的学者,也是一位品行高尚的慈善家。现已80多岁高龄,本可安度平静舒适的退休生活,但他一直热衷于捐资助学,执着奉献,20余年从不停息,他用一颗善良、仁爱之心抒写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心公益事业和关爱贫困学生的大爱之歌。

早在90年代,王鸣教授就开始参与“希望工程”及设立扶贫助学奖学金等慈善公益活动,迄今已持续20余年。

提起自己长期以来从事慈善事业的初衷,王鸣教授说是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那张标志性照片让他心灵受到了震撼,从此便开始关注贫困学生,从事慈善事业。

王教授说,“记得是1994年,那天我去邮局寄信,一张很大的宣传画贴在墙上,我看到苏明娟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就决定了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让他们重新回到学校”。从此,王鸣教授扶贫助学献爱心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他先后资助山东枣庄及陕西丹凤13名贫困生。2002年在陕西子长县捐建“圣爱希望小学”一所。其后又将他所获香港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20万奖金全部捐献,分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及祖籍山东的青岛农业大学和鲁东大学设立圣爱扶贫奖学金,2003年起又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无限期的圣爱扶贫奖学金。

王鸣教授的爱心也得到了那些被捐助学生的回应,这让他心里倍感欣慰。陕西省子长县圣爱希望小学的刘小涛同学在写给他的感谢信中说,“王爷爷,自从您给我们修起新的学校,我们能坐入明亮的教室,有了新的书桌、凳子,使我的学习环境焕然一新,我们学校周围栽了一圈白杨树,教室内装了电视机,有了卫星插转台,我们能看到电视,了解了许多外面的事情”。

“王鸣教授获奖不忘贫困山区,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拳拳一片爱心,殷殷满腹真情,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为我县捐款,这将作为我县‘希望工程’的一座里程碑而载入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册。”子长县人民政府写给王鸣教授的感谢信如此评价。

王鸣教授一直把“向下扎根,向上结果”作为个人信奉的箴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只有人人将爱心之根扎得又深又广,才能结出丰硕美好的慈善之果。他经常说:“能为社会做点事情,自己心里也踏实。”

王鸣教授2007年及2011年被评选为陕西省“慈善先进个人”“慈善明星”,2009-2013年评为“杨凌慈善之星”,2009年被陕西省教工委评为全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并两次被评为陕西省民盟先进个人,2009年被杨凌老年科教工作者协会授予“优秀老年科教工作者”称号,2002年还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评为“中华爱国之星”。

然而,早在十年前王鸣教授的眼睛就患了黄斑变性病,他的左眼基本已经失明,可是他宁可自己失明,也不愿花更多的钱去治疗。他说:“已所欲,要施与人。关于金钱,我平日比较节约,就是想把余下的钱给那些贫困的孩子们。人的器官都有一个备份,还好我的右眼还能看得见。”在他认为捐资助人,不求回报,是满足最高层次精神上的快乐。

王鸣教授除了倾心于捐资助学的慈善事业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成长,重视下一代思想道德教育。他曾先后为西农大研究生导师及有关学院作“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当务之急”的专题报告,并应邀为该校及校外多所大学、中学作题为“爱人如己,奉献小我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等关于道德素质教育的报告,听众达数千人,在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奉献爱心方面成效显著,受到上级部门多次表彰奖励,2008-2014年4次被西农大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和奖励。

情系教育伸援手

助学扶困献爱心

王鸣教授的善举

就像金秋的累累硕果

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带去了温暖

带去了希望

记者:翁瑞

编辑:王晴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