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途歌押金沒戲 共享汽車“墳場”驚現 這相似的場景......

作者/潘少穎

編輯/挨踢妹

圖像/IT時報 新浪黑貓 藍媒視頻 19樓等

來源/IT時報

“在這行奮鬥了,感覺前景不明朗,我決定離開。”兩個多月前,胡晨(化名)毅然告別自己工作了3年的某分時租賃平臺,轉身投入讓他覺得能看到希望的領域。

胡晨口中的“行業不明朗”指的是目前正在向分時租賃行業襲來的寒潮。

就在上週,媒體報道稱,途歌持續很長時間的“無法退押金”一事終於有了答案,但答案不是用戶希望的,有多位上訴原告表示自己接到了北京海淀法院執行局的電話,被告知途歌名下已經沒有可執行財產。

這意味着,拿回他們的1500元押金越來越難,希望越來越渺茫,在新浪黑貓等平臺上關於此類的投訴也不計其數。

在寒潮中離去的不僅是途歌,還有先驅者友友租車、EZZY、Car2Go等,共享汽車曾被看做是一個前瞻性的行業,爲何有的平臺會黯然離去,爲何有的從業者覺得沒有“奔頭”?共享汽車會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嗎?

1500元沒戲了

在一個有200餘人的途歌維權QQ羣中,每天羣友們都在討論如何拿回途歌押金的事,只不過誰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無財產可供執行、原法定代表人王利峯失聯……一條條路被堵死,埋怨、憤怒、無奈充斥着這個羣,或許大家能做的唯有等待轉機的出現。

廣州的黃先生也已經等待了一年多時間,去年5月,黃先生開始使用途歌並支付了1500元押金,三個月後,黃先生隱約聽到了途歌要倒閉的風聲,實際用車才三四次的他第一時間就在途歌App上申請了退款,“申請之後顯示審覈成功了,我覺得拿回押金沒有問題。”

可是,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如他所料,到去年年底,押金還未到賬,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黃先生找了好多地方,也被踢了好幾次皮球。“我找途歌廣州分公司,他們說不負責;我又打了12315,對方說要排隊等,估計今年初會拿到。”

今年初,黃先生依然沒收到押金,他又耐心等了小半年,當他想在途歌上查看自己信息的時候,卻發現已經無法打開,導致無法查看自己想要的信息。“沒有其他辦法,只有等,我也觀察了一下,早在幾個月前,廣州幾乎已經看不到途歌的車了”。

這次途歌的“押金風波”和此前共享單車領域的“押金風波”如出一轍。

途歌成“老賴”,背後折射出的是分時租賃行業目前急需突破的困境,“撤退潮”來了嗎?

C2C輕模式不再

如果要爲共享汽車貼上標籤,“重”是最有代表性的,而這張標籤也壓得一些共享汽車平臺喘不過氣。

“C2C模式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共享汽車,用戶把自己的車放到平臺上出租,用車者可以通過平臺租借,在國際上也有不少平臺在做C2C模式,但是現在國內C2C模式已經倒了。”運作成本太重,讓尤其是創業型分時租賃平臺承受了太多的壓力,易觀國際分析師姜昕蔚這樣認爲。

汽車產業是重型產業,互聯網是輕型產業的代表,而分時租賃則同時具有這兩種屬性。

“車輛成本要佔到整體成本的40%~50%,這依然是最大的一塊支出。”一位分時租賃平臺負責人如此向記者表示。

實際上,即使爲平臺“減負”,重做C2C模式,也面臨着很多問題。

“個人的車輛車型雜、維護難、保障難,有多少人願意把自己的車放到平臺上,很難規模化,如果車輛不多,勢必影響用戶體驗,車子拋錨、出事故如何釐清責任,平臺的技術實力能否管控好這些車,如果沒有解決方案,未必能真正減負,還會產生一系列新的問題。”胡晨如此表示。

不止於此,胡晨還粗略算了一筆賬,研發一個App要龐大的IT系統、租車位要建設充電樁、汽車的運營、保險、人工調度等費用,相比於多頭支出,按照用車時長或里程計費收入來源就顯得很單一。

環球車享前首席市場官黃春華總結現在分時租賃處在重資產、重營銷、重運營、重技術、重資金的“五重一體”階段。

讓車輛來源越輕越好已經成爲衆多分時租賃平臺的共識,GoFun出行相關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擺脫不了“重資產”,就應該降本增效。

“我們的一個做法就是盤活小型汽車經銷商的車輛資源,讓他們取得汽車租賃資質,我們進行管理,用怎麼樣的車型、在哪裏布點,雙方受益。”這也是GoFun出行的“一城一策”運營方式。

多運營一輛,多虧一輛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萬民村境內,多輛電動共享汽車密密麻麻停放在田野旁的停車場上,場面相當壯觀,這些車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已經停了一年多。

這些汽車原本應該在路上跑,爲何被廢棄在那裏?

一位業內人士向《IT時報》記者透露,有的車的確是因爲無法再上路,但有的車卻是被人爲廢棄。用戶在吐槽“找不到車”的時候,這裏的車輛卻在集體“曬太陽”,背後的原因讓人咋舌,“多運營一輛,多虧一輛,等待這些車輛的或許是拍賣。”

《IT時報》記者在阿里拍賣、京東拍賣等平臺搜索這些車輛,暫時還沒有拍賣信息。

且不說這句話是否誇張,分時租賃汽車的運營效率有待提升的確是一直存在的問題,“一輛小車運營成本一天大概120~130元,包括車輛折舊、保險、車位租金、電費、巡檢等,但是大多數車輛一天的運營收入在40~50元。”

運營不好會和用戶體驗產生惡性循環,找不到車、車續航能力差、還車點不方便……這一切都會導致用戶用腳投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活躍用戶在不斷創新低。

《IT時報》從某分時租賃平臺瞭解到,今年年初他們的月活數超過20萬,到了10月,月活數跌了將近1/3。

網約車、地鐵、單車,各種出行場景適合不同的交通工具。對於分時租賃來說,是低頻的,所以運營好至關重要。“分時租賃的利潤空間並不大,只有達到人、車、城的完美匹配,才能調度好。”GoFun出行相關人士表示。

在姜昕蔚看來,平臺需要數據積累、用戶行爲跟蹤、算法的沉澱以及各類資源的協同,才能爲有效運營打好基礎。“實際上,當下行業的競爭中很重要的一塊就是資源的競爭。”

做生態活下去

從2015年的異軍突起,到現在不斷有平臺掉隊,擺在分時租賃平臺眼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活下來,如何活下來,“生態”也是關鍵,因爲分時租賃只是共享汽車中的一個細分點。

如果說C2C是最傳統的分時租賃的玩法,那麼現在,這些平臺要展開生態鏈的平臺化經營模式。

在黃春華看來,共享汽車的盈利必將經歷由租賃模式到以信息技術爲載體的商業模式的轉化。

“比如平臺可以做體驗式汽車新消費和服務,消費者購車前,可以在平臺上預約體驗部分車型,可在網上選擇選擇配置、線上預訂下單;有舊車需要出售時,平臺也可以回收予以轉手或運營;甚至平臺也作爲C2B造車的前端載體,用戶的興趣、習慣、喜好等各類數據可以讓整車廠C2B造車設計前移,量身定製未來車型。”

“共享出行行業可做的事情非常多,也很具有想象空間。”GoFun出行CEO曾這樣表示。

不久前,GoFun推出了GoFun Connect體系,覆蓋了從車輛生產、投放運營、車後市場服務、金融、保險、二手車買賣等車輛全生命週期的產業鏈。

當下火熱的區塊鏈技術也可以運用到分時租賃中,“平臺最頭疼的問題是用戶行爲干預,用了區塊鏈,用戶的行爲分數會上鍊,日後和其它平臺打通,可以形成相對完整的用戶出行分數。”在GoFun出行相關人士看來,儘管共享汽車面臨着各種難題,但可以延伸拓展的空間巨大。

寒冬已至,途歌押金沒戲了,共享汽車墳場出現,共享汽車試圖通過生態活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