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成与败之间,只隔了一座桥,它需要你用每一个细节、每一滴汗水去填充它,使自己不坠入万丈深渊,使自己跨越一座座高山。这一举,只会是一点细节,一滴汗水。

敢问路在何方

撰稿:初一(9)班 张梓聪

请遵循你的心声,因为它已经帮你选好了道路。

——题记

荒凉的沙漠,烈日疯狂地吞噬着这里的一切。放眼望去,无边无际,没有一点生机。滚滚黄沙扑面而来。你问了一句:“敢问路在何方?!”但没有人可以回应你,话语只能随着狂风飘走,渐渐消失。你知道自己又迷路了。

86版《西游记》也算是00后的经典回忆,《敢问路在何方》也因此一炮而红,成为耳熟能详的歌曲。每当这首音乐响起,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剧中的场景。顽皮的悟空,好吃的八戒,忠诚的沙僧,坚定的唐僧,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这部电视剧完美地呈现了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但是,我从不敢想象,今天,我能有幸遇见“泼猴”一一六小龄童。

在热烈的掌声中,六小龄童愉快地结束了他的演讲。我却依然念念不忘,感到匪夷所思,内心激荡着澎湃的情感,我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孙悟空只因为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他并不知到路在何方,在一次次帮助师父 ,一次次斩妖除魔中,他不断走向明确和坚定。他终于明白,路在感恩之心上。

猪八戒最终放弃在高老庄的自由生活,与唐僧一起取经,是因为他有一颗接受教诲之心。他本来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被冲昏了头脑,终究不知路在何方。在一番番被提醒督促,一次次协助他人,最后终于修炼成佛中,他终于明白,路在那颗受教之心上。

沙僧能放下屠刀,追随唐僧取经,是因为他有一颗悔过向善之心。他本手拿屠刀,颈项挂着骷髅头,在流沙河中兴风作浪,不知自己的路在何方。后来,在一路任劳任怨地为大伙儿操劳,一路聆听师父教诲中,他终于明白,路在那颗长了根的向善之心上。

唐僧能不畏艰险,终得真经,是因为他有一颗博爱之心。“泼猴”“河妖”“猪妖”能被区区一个凡人所收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上,并用它来矫正他人的邪念。这才是真正的“道”!

那么,我的路呢?

我的“路”?之前我一直在这大千世界里横冲直撞,一直希望能成为天边的那颗最闪耀的星,但总是找不到路。寂静而又狂热的荒漠中,我大喊:“敢问路在何方?!”无人回应。直到现在——他来了!点亮了我的心房!让我知道,能感恩,能求进,能向善,能守正,路就自然延伸!加上坚毅的努力,不管旁边风吹雨打,定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荒漠不再是荒漠了,风大起来,沙子全被吹走;太阳不再毒辣了,变得温和明媚;脚下露出了泥土,长出了花草,飞来了鸟儿,一条宽敞明亮的路赫然出现在眼前。

成与败》

撰稿:初一(9)班 蔡伊晴

他来了,踏四月温暖的阳光,迎着柔和的春风,带着暖心的笑容,来到了这里。他,名扬中外的“齐天大圣”——六小龄童来了!

舞台很大,却围不住我们惊涛骇浪般的热情;讲座不长,一句句话语却如神笔点过我们的心房,让鱼贯而出的思绪飘向远方。

成与败之间隔着什么?我同自己。回答有很多种,但直到今天,直到这一刻,我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很多人说:“成败在此一举。”但这一举是大举吗?不,不是。这一举,只会是一点细节,一滴汗水。就像章先生,他演猴王的活灵活现,全在于一个个微妙的眼神、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一个个独特的角度,处处在于细节!就像王安石,他写的《泊船瓜洲》不也正是因为一个反复斟酌的“绿”字而成功的吗?细节,虽然微小,但它如同水滴,当无数的水滴汇聚在一起,定会形成广阔无垠的大海。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句真理,从来没有让人失望;你决不会看到一个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人会有太大遗憾。因为他的大网是结实的,每一个小漏洞都被他补上了,他决不会因为漏网而让猎物逃跑。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在考场上,每一个细节,更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这一举也会是一滴汗水,没有人会白给我们任何东西,我们取得成功,又怎会没有汗水?如果说,生命是一片荒地,那么每一滴汗水都会滋养一方土地。当你一路挥洒汗水,在你取得成功时,你的身后就是一片绿林,这将成为你成功的见证。

我们向往成功 ,因为它就是一个光环,能让我们散发出万丈光芒。我们害怕失败,害怕被嘲笑,害怕落得一事无成。而在成与败之间,只隔了一座桥,它需要你用每一个细节、每一滴汗水去填充它,使自己不坠入万丈深渊,使自己跨越一座座高山。

不知不觉中,讲座接近尾声。当我看到章先生最后的表演时,顿时热泪盈眶。他不仅仅是一个演员,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齐天大圣”。他用自身的努力证明,细节、汗水决定成与败。

精彩选段:

我们还是学生,眼前的就是学业了,学业就是通过成绩的认可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去怀揣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雄心壮志;去过”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奋学生活;获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杰出成就。

总之,无名小士,也有自身价值,而实现这些价值的“秘诀",都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道理罢了,最朴素,而最有用。人生之道,行之为线;人生之道,修之为本。

——《无名小士,也有自身价值》

初一(9)班 叶梓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