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孫中山博士因爲在中國組織的反清活動失敗,被清政府通緝從而逃到了日本,1899年,另外一位著名學者章太炎,同樣東渡日本,並在東京、京都各地爲反清活動進行準備。兩人最終在1902年碰頭,一見面便惺惺相惜,促膝長談,儘管當時政局動盪,章太炎和孫中山對於中國光明的未來,仍然是充滿着信心。他們詳細討論了未來的各種可能。
孫中山提出,將來如果中國遷都到這三座城市,那麼便有望稱雄亞洲,是哪三座呢?他的話被詳細記錄在了章太炎的文章《相宅》裏,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看。
孫中山提到的第一處,便是武昌,他認爲“尚賓海之建都者,必逖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外鑑諸鄰國,柏林無海,江戶則曰海堧爾。”孫中山認爲,武昌有幾個優點,首先它是當時少有水陸空交通一體的的樞紐,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更加強了武昌和全國各地的聯繫。
同時武昌的地理位置同樣十分方便,處於全國的中心,第三點,便是武昌具有良好的羣衆基礎,武昌也是最早進行洋務運動和變法的城市。孫中山這一句話一語成讖,在後來的1911年,武昌起義果然成爲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線,當然,孫中山也提到了武昌的侷限性。“地大隃而勢不相臨制。”武昌太過於靠南,對於邊境地區很難管理到位。
第二個適合定都的地方,便是西安,“夫雍州,本帝皇所以育業,霸王所以衍功,戰士角難之場也。地連羌胡.足以笞箠而制其命。其水泉田畦.膏腴不逮南方,猶過大行左右諸國。農事者,制於人,不制於天。”孫中山認爲,陝西地區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一直都是帝王成就王霸之業的地方,西安更是千年古都,而且這片地區水土優良,方便管理邊境,同時農業並不太過於害怕天災,是一個理想的都城場所。
至於第三個孫中山提出的地方,大家或許要感到意外了,那就是新疆的城市伊犁,孫中山先生定都於此的理由是什麼呢?“彼東制鮮卑,西奰烏拉嶺者,必伊犁也。夫爲中夏者,豈其局於一隅?固將兼包並容,以配皇天。鐵道南屬.轉輸不困,未及十年,都邑衢巷斐然成文章矣。”原來孫中山認爲,定都到伊犁,既可以促進邊境地區的開發,同時也能夠爲更加長遠的大業做打算,乃至能在亞洲稱雄。
爲此孫中山總結道:“故以此三都者,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視其規摹遠近而已。”不過有意思的是,民國建立臨時政府後,還是建立在了南京,對此章太炎和孫中山先生並不是特別提倡。“金陵猶不可宅,金陵者,金繒玉石稻梁芻豢之用饒,雖鼓之北,而士不起。及其閉門仰藥,始以宅南自悔也。”原來兩人認爲,金陵雖然有着優良險峻的地勢,但是過於偏居東南,無法很好地管轄到全國。
那麼後來民國爲什麼還是選擇在這裏當作首府呢?實際上是南方革命軍和北方袁世凱和談的結果,而且武昌起義失敗後,武昌也並非革命軍的掌控範圍,南京成爲了更理想的場地,此時距離孫章二人的交流,也已經過去了10年的時間,就這樣,南京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有着“首都”稱呼的城市,如今回過頭來看孫章二人的談話,也是能夠獲得一些啓發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