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爲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爲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客戶體驗:如何把握酒店產品與服務設計

目前的酒店,“七分先註定,三分靠打拼。”酒店選址、功能規劃與產品設計,佔七分。近幾年“被增長”的豪華酒店和房產槓桿配套項目的增加,“不應該建的酒店”佔了多數,定位和選址先天不靠譜,靠經營團隊去抓住客戶的“痛點”就更加不靠譜。這七分,有許多酒店是先天不足,註定了就是可能不符合市場需求的。餘下三分,是經營團隊的努力。當然,成功的酒店也可以套這個公式,成功的神話沒有前面七分,也是難見成效。

豪華的複製產品難以掩蓋品質上的差距。酒店硬件一個比一個好,但品質上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競底模式帶來的後果。現在的酒店動輒投資七八億,進口大理石、進口淋浴、五金價格不菲。真正跟客人接觸的,卻是低成本的劣質產品。客戶消費什麼?我們靜下心來給酒店產品劃一條線,客人跟酒店產品牴觸的面有哪幾個點?在快速的酒店複製過程中,先抄外表,再抄裝修,抄不來的是品質與平臺。只有產品複製,沒有產品設計與服務設計,讓客戶也與我們慚行慚遠,運營績效不斷下降。

快速發展的酒店與專業化之間的差距越行越遠。快速增長的與快速複製出來的“人才”,管理的差距與設計的差距,市場疊加效應就出現。

批量生產出來的高星級酒店過於依賴單一的市場客源結構。前幾年的經營好日子裏,有多少是我們用經營能力掙來的?有多少是政府送的?還有多少是靠硬件本身或消費趨勢得來的?當市場迴歸到理性的時代,我們就要回答,用什麼方式去經營才能創造出有競爭力結果?

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的改變將會對酒店的運營產生深入影響。

將會對酒店設計業產生最深遠影響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將在以後的生活中創造潮流。我們知道淘寶,改變了購物生活方式。現在阿里與跟石基談合作,會改變酒店的運營模式。它的平臺上已經可以買客房,支付,通過系統直接進入酒店前臺 PMS系統。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改變的話,很多酒店將來會淪爲淘寶店。要麼合作,要麼改變。

微信,也在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尤其是與客戶溝通,其實這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機會。關鍵是我們怎麼去把握。當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革的時候,酒店應該如何面對?

酒店如何時知變而進?

我們的酒店設計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產品供應模式和管理模式。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方式:從歐美國家學來,職能制,金字塔結構,但是我們卻迎來了信息化時代的消費環境與顧客。我們的客戶用着最先進的移動終端,享受着一流的物質環境,遇到了固守在傳統時代的管理思維。傳統酒店產品供應模式:相對封閉的小社會,全服務。管理是行政驅動而非任務驅動。總經理到部門經理到主管領班員工,精英階層都到管理層,一些引以爲神話的服務故事,往往是創造了VIP的感動而津津樂道。缺乏大衆消費模式的感動。客人的需求會催生一大批客房產品的創新。比如洲際,希爾頓已經在研究國內市場的創新。要針對客人的需求。傳統的客房模式會被多樣化模式所替代。產品功能的創新能否符合未來的市場需求。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產品再造的思路。

客戶不關心你的模式,只關心你爲他創造了什麼價值。

客戶從不關心你的產品模式與商業模式,也不關心你創造了什麼模式,客戶最關心的是你爲他創造了什麼價值。在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變化是產品信息不是在單向傳播,客戶也不會被動接受,客戶與企業是平等的。現在是消費主導。參與性創造。邊消費邊傳播,通過傳播再來帶動消費。

酒店爲客戶創造體驗價值,二個部分:產品設計與服務設計。

先說說產品設計。

中檔酒店近二年風生水起,大家都在談一件事,“專注核心產品”。真能把核心產品做到極致讓客戶感動的,在你的記憶中,又有幾家。產品設計模式的創造,不能停留在設計師式的自嘿中,要真正能夠做到“產品精選”,提供有品質的消費和體面的入住體驗。爲賓客營造私密、休閒、寧靜、輕鬆的商旅環境;強化酒店核心產品的品質與個性,在客房、早餐、環境等關鍵產品方面均達到令客戶感受物超所值的標準。以“時尚生活方式”爲酒店,這麼描述自己的核心產品設計:寫意東方-東方文化與禪境寫意,這是文化意境消費價值;夢的呼吸-新風\健康;安靜;高品質牀品,這是實打實的客戶感受消費價值;尖叫沐浴-沐浴出水讓你倒吸一口熱氣,感動客戶點;能量喚醒-健康\綠色早餐,一天成功的開始。一家好的酒店產品本身就能講故事。從而又帶動傳播。豪華酒店是高品質生活方式的代表,如果連從產品設計環節就輸了一口氣,後面的競爭就難以爲繼。記得我們剛進入酒店時,在物質匱乏與工業化水準低的年代,大家都在說,“硬件不足軟件補”,(此處省略若干文字,你懂的)你到是再去補補看!

在產品設計的定位中,最可怕的還是自我想象與滿足。要從工業製造走向工業創造。好萊塢大製作影片的創造故事可以給我們補上這一課,他們的電影是先設計場景,再根據場景來製作,然後再拍。我們做酒店是先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做功能規劃,用過去管理未來,許多人是一個經驗用了二十年,還不更新。最近在參與一家定位爲婚慶市場的酒店,做前期策劃,我們先請來婚慶策劃團隊,設計未來婚慶的十個場景,然後根據場景要求設計師製作效果圖,再根據效果圖來做功能定位,這纔是客戶需求設計。設計即銷售,如果能扯上點關係,也這是互聯網思維。

再談服務設計。服務的本質體現一種人文關懷精神,通過服務感動,創造體驗記憶點。沒有設計的複製化服務流程,難以打動客戶。在君亭酒店,我們在設計服務時,提出“江南細膩濃情的中國服務文化,旨在爲客人打造優雅商旅之行程。”關懷客人而不是過度關注客人。從事酒店行業多年,最怕的是被酒店當成重要客人,VIP接待,提供人盯人的服務,嚴防死守。中國傳統的待客之道,講究的是情到禮周。所以,我的理解,首先,不要在服務設計中,把客人當成流程化產品,我們的現在服務流程與管理流程是流水線服務模式,把客人當在“傳送帶”上的物件,一個環節送到下一個環節,談不上客戶體驗。誇張點的,停車場員工是“國民黨”形象,走進大堂卻是西方禮儀,落差太大。把應該做到的服務做好,這是根本。客戶的預訂、入住、接待、引房、介紹一氣呵成,顯然會讓客人更能感受被服務的體驗。而在客房、咖啡吧的消費情境模式下,服務人員最好是能夠隱身,“看得見的服務,看不見人”,召之即來,來之能服務。甚至我們可以設計,沒有過分熱情的寒暄與人來客往,有的是個性、寧靜的“微生活”服務。

酒店的管理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應該是二大部門,客戶服務與運營保障,客戶服務是服務線設計,創造客戶感動模式;運營線是支持線設計,創造員工感動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