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哲学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所以,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中国的传统哲学存在很大差别,但也没有成为中国进步力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张岱年是个哲学家,曾经从下面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古典哲学的若干基本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通之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取得成功、且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很多进步知识分子都曾认真考虑过的问题。张岱年先生曾经从哲学的角度,诠释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被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

张岱年(1909年5月23日-2004年4月24日),河北人、出生于北京,是中国共产党三个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即张崧年,另外两个是南陈北李)的弟弟。

张岱年是个哲学家,曾经从下面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古典哲学的若干基本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通之处:

一是唯物论。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唯物的传统,先秦哲学中最显著的唯物论是荀子的学说。

二是辩证法。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已成为6人们的常识;《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更精粹更深邃的辩证观点。

三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性贡献,但在以前的中国亦非全无端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都谈到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问题,如《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肯定了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四是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的思想,《礼运》篇中则提出“大同”的理想,大同社会的原则是“天下为公”。

按照他的看法,尽管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相通之处,就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机。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总结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中国哲学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所以,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中国的传统哲学存在很大差别,但也没有成为中国进步力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

下面是如去搜集的几张张岱年的老照片,供大家追思。

合影一,为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先生和青年学者、学生在一起;

彩色合影是在顾颉刚先生百年诞辰时的合影,前排左起:周一良、张岱年、钟敬文、赵光贤、邓广铭、胡厚宣、何兹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