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哲學承認一切事物都是處於變化當中的,所以,儘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中國的傳統哲學存在很大差別,但也沒有成爲中國進步力量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障礙。張岱年是個哲學家,曾經從下面四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古典哲學的若干基本傾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通之處:。

爲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取得成功、且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是很多進步知識分子都曾認真考慮過的問題。張岱年先生曾經從哲學的角度,詮釋過爲什麼馬克思主義會被中國的先進分子選擇。

張岱年(1909年5月23日-2004年4月24日),河北人、出生於北京,是中國共產黨三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張申府(即張崧年,另外兩個是南陳北李)的弟弟。

張岱年是個哲學家,曾經從下面四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古典哲學的若干基本傾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通之處:

一是唯物論。在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着一個唯物的傳統,先秦哲學中最顯著的唯物論是荀子的學說。

二是辯證法。中國古代哲學中存在着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的“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已成爲6人們的常識;《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更精粹更深邃的辯證觀點。

三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創造性貢獻,但在以前的中國亦非全無端萌。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許多思想家都談到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關係的問題,如《管子》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肯定了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

四是社會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爲了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而在《呂氏春秋》中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的思想,《禮運》篇中則提出“大同”的理想,大同社會的原則是“天下爲公”。

按照他的看法,儘管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不能簡單地畫等號,但它們之間的相通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相通之處,就是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機。

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總結說:“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承認變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實。變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

中國哲學承認一切事物都是處於變化當中的,所以,儘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和中國的傳統哲學存在很大差別,但也沒有成爲中國進步力量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障礙。

下面是如去搜集的幾張張岱年的老照片,供大家追思。

合影一,爲上世紀80年代,張岱年先生和青年學者、學生在一起;

彩色合影是在顧頡剛先生百年誕辰時的合影,前排左起:週一良、張岱年、鍾敬文、趙光賢、鄧廣銘、胡厚宣、何茲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