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決定着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也爲人類歷史的不斷前進提供了根本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內涵深刻、意義深遠,不僅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與發展,也爲新時代新徵程進一步推進我國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

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意義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範疇,也是貫穿其整個歷史唯物主義大廈的根本基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產力理論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根基,但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作出了極具前瞻性和原創性的理論貢獻,進一步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創新發展。

深化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構成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爲,生產力是由多重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既涵蓋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實體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學技術、教育和管理等非實體性要素。其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滲透到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中,引起它們素質的變化,進而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作爲一種新型的社會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強調了數字生產力、知識生產力、智能生產力的重要性,這不僅從科學技術層面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構成理論,而且基於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突出強調,及其同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緊密結合,也進一步提升了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水平,豐富了勞動資料的結構內容,擴大了勞動對象的種類和範圍,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構成理論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有助於推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創新並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爲,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是由協作產生的,即在生產力系統中,生產力的各要素既各自發揮着獨特的作用,又存在相互依存的緊密聯繫,推動生產力不斷實現發展,保證生產力系統內部各要素實現內在協調和最佳結合至關重要,由此才能促使生產力發揮出最大化的動能和整體性的效能。新質生產力強調對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其內在呼喚的不僅是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的協同,也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更是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企業與社會的協同,正是基於這些協同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系統內部各要素及其結構關係的合理化,進一步彰顯出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性要求。

推進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爲,生產力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生產力本質上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後到先進不斷演進的過程。新質生產力堅持以科技創新爲支撐、以新產業爲引領,不僅大大提升了勞動生產率,也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銷售方式與管理模式,這一過程的展開既有效拓展了生產力發展的空間範圍,也實現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層次的進一步提升,因而構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理論的突破創新。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在理論精髓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同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發展實際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

科學把握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價值

理論源於實踐,同時又反作用於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正如列寧指出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新質生產力源於新時代我國生產力建設的偉大實踐,同時作爲一種極具前瞻性的生產力發展理論,也必然對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更加積極的實踐指導意義。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與此同時,我國科技發展同樣存在一些現實短板,如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待提升,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一些關鍵與核心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依舊客觀存在等等。作爲數字技術時代孕育而來的一種新型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質上就是以科技創新爲主導和支撐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之所謂“新”,首先就在於其將科技創新擺在了發展的核心位置,將知識、技術、信息等傳統的非物質生產因素納入生產力範疇,賦予了生產力更加豐富的內涵。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可謂爲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下,必然要求科技發展聚焦前沿創新,必然要求壯大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以滿足新興市場的發展需求,也必然要求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及其產業化,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實現深度融合。可以說,新質生產力代表了未來科技創新的整體趨勢,有助於推動我國科技水平實現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新時代的使命和任務,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加以保障和實現。當前,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但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現實問題仍然較爲突出。如果我國依然走全靠要素進行驅動的發展路徑,則必然會帶來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巨大損耗,隨着我國科技發展領域的不斷突破,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也在不斷湧現,並逐漸成爲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的主要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裏?就在科技創新上”。新質生產力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引領的生產力,也是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適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客觀背景。新質生產力之所謂“質”,其錨點就在於高質量。通過形成新質生產力,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供給質量,可以帶動新模式、新產業和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結構實現優化升級,也可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可以說,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新質生產力既構成了一種新動能,也代表着一個新起點,必然能夠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