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到家,很沮丧,在妈妈面前抱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大声批评他,作为家长,你怎么做?

第一种做法:赢了孩子

双手叉腰,指责的口吻说:你在学校又干什么坏事了?是不是又大声讲话或课间去调皮捣蛋了?还是作业写得像狗爬似的?“

孩子低下头,非常愤怒地说:”我什么也没干。“

”哼,得了吧,哪次老师找我不是因为这些事,老师那么忙,才不会无缘无故批评人呢。”

孩子很颓废的坐在沙发,不再说话。

“坐那干嘛?你准备怎么解决问题?”

“我什么也不解决,我不知道!”

“你这熊孩子,什么态度,难怪老师批评你,我看批评对了。”

熊孩子对妈妈怒目而视

“说,怎么解决!”

“不知道!”孩子摔门进了房间。

妈妈气不打一处来,跟着进去打了孩子几巴掌。

孩子哭,妈妈心情烦躁,不禁感叹: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两个人都憋着一股气,孩子饭没吃,妈妈也不想理孩子。

第二种做法:赢得孩子

妈妈深呼一口气,给了孩子一个拥抱。

“宝贝,我想老师当众批评你的时候,你一定很难过,觉得很丢脸吧。”

孩子陌生的看着妈妈,妈妈接着说:”我小的时候有次弯腰捡橡皮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骂了,当时我很生气,又觉得很丢脸,巴不得钻地里去。“

“真的吗?妈妈,你知道吗,我不过是找同学拿回我的铅笔,老师不问清事情直接吼我,我觉得太不公平了。”

“嗯,宝贝,我非常理解你,你看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个问题?”

“我多准备几只铅笔,或者以后我课间再跟同学拿回我的东西。”

“好主意!”

当晚,妈妈和孩子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心情平静。

这两种妈妈的做法,你是哪种呢?

第一种就是单纯的为了孩子听自己的,先是责备,羞辱,然后动手,惩罚,表面妈妈赢了孩子,因为孩子小,不是妈妈的对手,肯定是妈妈赢。那么孩子会怎样?长此以往,他们会越来越没自尊,同样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而且你和他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张,你抱怨孩子不懂事,孩子抱怨你不理解不尊重他们。

第二种妈妈带着友善、关心和尊重处理问题的,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结果,我们看看第二位妈妈是怎样处理问题的?

首先,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跟孩子问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表达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可以原谅的。同情不代表你认同孩子的做法和想法,而是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告诉孩子你也有类似的经历。

然后,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有前面两个步骤铺垫,孩子 就会跟你有共同话题,愿意敞开心扉跟你沟通。

最后,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建议,达成共识,以后碰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

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比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重要。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处理结果,我们可以营造一种亲近而信任的感觉,也可以营造疏远而敌意的对抗。只是很可惜大部分的父母都做成了第一种。

每次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想:我是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打击伤害他们?这样,我们对待孩子会更理性,采取的措施也会更有效。

那么,那生活中你是“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