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這也要看陸奇的創業初心究竟是要做教育、做投資,還是做地產,這將會決定他的奇績創壇在15年後是否依然是奇績創壇,還是變成了下一個創新工場或下一個氪空間。現在YC中國成了陸奇口中的“奇績創壇的一個項目”,以後的日子裏,陸奇不再是職業經理人,而是一名創業者,他已經沒有退路了。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陸奇的2019年過的並不如意,至少很多事並不在其意料之中。

他牽頭創辦的YC中國剛剛舉辦完第一期秋季創業營的Demo Day,YC就宣佈退出中國;他不得不在短短6個月時間裏重新募資,成立了奇績創壇。時間緊張不說,整個過程看上去也充滿戲劇性——美國YC換了CEO,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把YC在中國的分支給砍了,多少有點像投資圈版本的“蝴蝶效應”。

陸奇曾說過一句“雞湯”,在網上流傳甚廣:

人生不是線性的,不要以爲一班車就能把你從現在的位置,帶到你自己所期望的位置。

看來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他人,也適用於陸奇自己,在2019年更是如此。

在陸奇的人生班車中,雅虎、微軟、百度、YC都是業界響噹噹的公司,也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但這些班車似乎並沒有將他帶到自己期望的位置,以至於陸奇在2019年仍以58歲的高齡重新開啓了他的創業之路。

30年輪迴,從教師到導師,陸奇的被動人生

陸奇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職場上的被動是在40多年前,源於體力上的弱小。當時他因爲身子骨弱,連進造船廠打鐵的機會都沒有得到,不過上帝關上一道門的同時,也爲他打開了一扇窗。

聰明的他憑藉着求知的渴望堅持學習,終於等來了1978年恢復高考,由此考進了上海復旦大學,並在碩士畢業之後,馬上留校任教,抱上了鐵飯碗。

在那個年代,豬肉還是很貴的(雖然今年的豬肉也很貴,但跟當時還是不能比),即使是大學老師也只能一週才能喫上一次。

爲了溫飽,陸奇選擇成爲了大學老師。

在大學做了2年的老師,他又被命運垂青,偶然去聽了一次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埃德蒙.克拉克在復旦的演講,並提了幾個這位教授印象深刻的問題,陸奇受邀赴美留學,不僅成爲了美漂,還和李開復成了師兄弟。

不過陸奇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學習時,他的師兄李開復當時已經博士畢業,並在蘋果公司工作2年時間了。

陸奇的學業也很順利,畢業時他還曾去諮詢李開復,未來的人生路怎麼走。李開復給他指了一條路:去硅谷吧!

就這樣,陸奇加入了IBM艾曼登研究中心做研究員,開啓了他在硅谷的職業生涯。2年後,他又“半推半就”的加盟了雅虎,一呆就是10年,最高做到了雅虎執行副總裁。

對於陸奇1998年加盟雅虎的經歷,有兩種傳聞,一種是說他在與朋友在一家餐廳聊天時,被雅虎的高管聽到了聊天內容,然後就邀請他去一趟雅虎公司,結果一去,雅虎這邊把聘用合同都準備好了,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另外一種傳聞是說陸奇當時陪朋友去雅虎面試,然後被發現他自己也很瞭解互聯網,於是被邀請改天再來雅虎一趟,等陸奇一過去,對方已經給他準備好合同,同樣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當然,這兩個故事無論哪個是真實的,都指向同一個結果:陸奇是個人才。

10年後的2008年,當微軟想要收購雅虎時,時任微軟CEO的鮑爾默也發現了這一點,然後他對當時已經是微軟高管的薩提亞·納德拉說:“我們得請他(陸奇)來,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在他手下工作,那就成問題了。”

這話翻譯一下就是:“陸奇一定會被請來,至於你願不願意當他的下屬,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傻子也會懂鮑爾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更何況是當時已在微軟工作了16年之久的納德拉。

最終納德拉選擇“蟄伏”,他非常樂意配合陸奇的工作,做他的下屬。後來也曾有微軟前員工分析,納德拉這種能屈能伸的態度,還博得了微軟董事會的好感,最終爲他成爲微軟CEO奠定了基礎。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微軟時期的陸奇

陸奇的第二次職場被動來自2013年,原因或許與他在公司的根基有關。

在2016年陸奇從微軟離職後,有很多人分析過爲什麼陸奇曾是納德拉的上司,後來卻被納德拉反超接任了微軟CEO一職。

其實並不難理解,至少從兩人在微軟的履歷看,1992年就加盟微軟的納德拉遠比2008年加盟微軟的陸奇根基深厚。

不可否認,2008年到2013年這5年裏,陸奇確實是微軟公司裏最接近CEO的四大高管之一。也是華人有史以來在科技公司職位最高的一位。

但別忘了,這恰好也是鮑爾默擔任微軟CEO的5年。

鮑爾默卸任之後,納德拉成爲微軟掌門人,對此微軟的董事會曾經有這樣一段評述:

納德拉更熟悉微軟內部的複雜環境,能比“空降兵”更快地推動新產品和業務發展。

這裏的空降兵指的是誰(是不是陸奇?),值得玩味。

今年YC退出中國是陸奇在職業生涯中第三次遭遇被動了。這也是他第二次面臨Boss換人影響自己的職業規劃。YC退出中國,甚至直接把陸奇從職業經理人身份推上了創業者的角色。

或許這也是命運在提醒他:你真的不需要一個Boss了。

陸奇是被命運垂青的,但命運好像也在跟他開玩笑,總讓他距離一把手有一步之遙。

他曾至少3次有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公司地位,在微軟,在百度,在YC中國都是這種情況,但他在微軟沒贏得了納德拉,在百度沒能長期做下去,在做YC中國時也遇到了美國總部的變動。

現在,無論他是否願意,他終於是CEO了。

但對於自己的身份,陸奇還是更願意把自己當成一個創業導師。他近期甚至稱指導創業者“本質上跟做博士論文導師工作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看到30年前,陸奇的身份是大學老師,30年後他的身份變成了創業導師,兜兜轉轉,他又迴歸了他最初的職業角色,有點人生輪迴的意味。

15年承諾,加速器事業能否如意?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陸奇和他指導的創業者們

“我會在加速器的事業上投入15年時間。”

在YC撤出中國的同時,陸奇對外界做出了這樣的承諾。然而中國市場上的加速器模式很多是並不成功的。

比如陸奇的師兄李開復,在10年前曾遇到與他十分類似的狀況,就是谷歌也要退出中國,李開復選擇了獨立創辦創新工場。最初創新工場也是走加速器/孵化器的模式,但在最初的兩三年裏,創新工場就選擇轉型成爲一家專業的投資機構。

2012年,李開復接受採訪時透露:

當初選擇內部孵化模式純屬無奈,09年創業者對創新工場處於觀望態度,只能自己帶創業項目。隨着業務發展,早在2年前已放棄內部孵化模式,如今的創新工場是家致力於早期階段投資並提供全方位創業培育的投資機構。

2016年,李開復再“錘”加速器模式,當他被媒體問到是否看好國內湧現的加速器模式時,他說:

國內創業者需要的不是YC那樣強勢的品牌,而是真金白銀和有價值的服務。是以服務的心態來幫助他們,以公益的心態來支持他們。國內也需要類似YC的機構,但是要以公益的心態來做。


其實全世界除了YC,沒有哪一個用他的模式賺到了錢。

2014年,36氪也曾推出過一個非常類似加速器模式的項目,名叫氪空間。當時的氪空間主打的是0元、不佔股份邀請有不錯idea的初創團隊入駐3個月,在3個月裏對這些項目進行加速,對接投資資源等等。

不過再看現在的氪空間,自從2016年從36氪獨立出來之後,這個項目就走向了共享辦公空間的方向,以租賃辦公場地爲主,今年5月其創始人劉成城透露:“去年我們犯了一些錯誤,付出了成本……”

原來他們在2018年規模擴張時踩過坑,在多個城市高價拿了一些場地,結果發展並不如意。

再加上今年WeWork上市失敗,估值從470億美元直接掉到了80億美元,也給國內的聯合辦公創業公司敲響了一個警鐘。

從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和劉成城的氪空間這兩個典型案例來看,在國內做加速器,前景確實有待驗證。

尤其是國內許多獨角獸創業公司是始於資本助推,而非始於加速器的課程加速,這與YC在美國遴選出Dropbox、Airbnb等知名項目有很大差異。

當然,國內不少資本加持的明星創業公司在經歷了風口之後都摔的比較慘,這或許是陸奇重振加速器模式的契機。

讓創業者在創業早期就通過加速器的培訓變成一個“合格”的創業者,也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至少比那些創業者在走上人生巔峯,遭遇危機後又立馬回爐再造更好。

典型如ofo創始人戴威,曾經在共享單車領域裏備受資本追捧,短短三四年裏就融資22億美元(近150億人民幣),結果這家公司始終沒有完成商業閉環,最終在2018年爆發資金危機,網上排隊退押金的人一度高達1000多萬。

ofo深陷危機之後,戴威後來去參加了企業家圈內的高山大學,單是學費就68萬元,他還曾去美國遊學。目前仍在收拾公司的爛攤子,時不時還會出一個“想退99元押金,先消費1500元”的幺蛾子……

陸奇如果能在之後的加速器中幫助中國創業者正心、消除妄念,使大家認識到創業存在倖存者偏差,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當然這也要看陸奇的創業初心究竟是要做教育、做投資,還是做地產,這將會決定他的奇績創壇在15年後是否依然是奇績創壇,還是變成了下一個創新工場或下一個氪空間。

1年半試水,陸奇創業仍面臨三重門

10年、8年、1年零4個月,1年零3個月……

這是陸奇在雅虎、微軟、百度和YC中國所待的時間長短,如果按YC今年5月確定退出中國而不是11月才宣佈的時間來算,陸奇在YC中國也就只有9個月的時間。

現在YC中國成了陸奇口中的“奇績創壇的一個項目”,以後的日子裏,陸奇不再是職業經理人,而是一名創業者,他已經沒有退路了。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事實證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風險之一就是會被巨人左右命運

不過目前陸奇除了加速器模式是否能成功的疑問之外,還有三重門要過。

第一重門:陸奇此前沒有創業、投資、操盤基金的經驗。

這應該是奇績創壇的天花板。

“我是第一次做融資,我以前從來沒有管理過基金、也沒有做過投資者。”陸奇在回應YC退出中國後面臨的挑戰時說。所以他在教人創業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如何創業,如何投資、怎樣管理基金。

而且考慮到他現在已經58歲,甚至比當年張忠謀創辦臺積電的年齡還大2歲,不知道陸奇在未來15年裏,能否繼續保持非常高強度的工作狀態。15年後,陸奇就73歲高齡了,這是一個任何人都該安享晚年的年齡。

目前,已經有人對陸奇提出質疑了。

在談到YC退出後的影響時,陸奇曾說:

獨立運營總體對我們會更有利。沒有YC的品牌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資源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很有限。

顯然有人並不這麼認爲: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再看另外一個網友的評論: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陸奇現在遇到的質疑,都是當年李開復遇到過的。因爲李開復在做創新工場之前,也一直是職業經理人的角色,獨立創業操盤基金的經驗很少。

以至於李開復都創業近3年了,2012年網易創始人丁磊還在調侃說創業工場不如網易:

我們除了錢之外還有管理經驗、用戶羣,而且他們老大(李開復)也沒有創業經驗。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丁磊的嘴,當年一點也不佛系啊!

而李開復也不愧是陸奇的大師兄,從最初在美國爲陸奇指明去硅谷求職的方向開始,到如今在投資圈的成功,都在爲陸奇做出榜樣。

第二重門:奇績創壇的團隊能力有限?

這應該是陸奇當下面臨的瓶頸。目前已經有人在網上質疑說10個人的團隊如何服務國內衆多技術類創業者。

陸奇的2019:58歲首次創業,開啓非線性人生

而且陸奇還曾強調過奇績創壇提供的服務“在中國的早期創業生態是不存在的”,這個服務具體包括爲各個創業公司提供產品、技術、銷售、運營、增長等方面的諮詢或支持,在創業公司扮演者一個聯合創始人的角色。

深度介入創業公司的經營這是非常累的一個活兒,陸奇確定要長期這麼做嗎?隨着加入創業營的團隊越來越多,奇績創壇的團隊確實需要快速擴大一下。

另外,陸奇的理念跟其他投資人的理念確實不太一樣。比如就在一週前,經緯中國的創始合夥人張穎還在網上說:

任何一個過渡依賴外力,依賴投資者幫助的公司,基本沒有未來做大的可能。這就是事實。

陸奇在對創業者說“你快來找我幫忙”,而張穎則在對創業者說“你得靠自己”,或許他們面對的投資項目階段不同吧!

CEO來信君幾年前也曾親眼見到過一個朋友以投資人身份加入其投資的創業團隊的故事,結果當那個創業項目快要失敗時,不成熟的創始團隊,甚至將所有的失敗原因歸結於那位投資人加入團隊後提出的某個轉型建議,最終我那位投資人朋友不僅損失了幾百萬的投資款,還差點被那個創業團隊暴揍一頓……我那個朋友太冤了。

國內創業就是這麼神奇,什麼事兒都可能會發生。

當然陸奇肯定會慎重篩選創業者的。

第三重門:經濟大環境不太好。

這個陸奇也承認,他需要募資時剛好趕上了資本寒冬,目前美元基金已經籌集完畢,人民幣基金原本計劃10月底結束,但如今要拖到年底。

陸奇也趕上了人民幣基金7年週期的尾聲,但很多LP的錢很難拿回來,導致投資的動力不大,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退出案例數量僅爲投資案例數量的約1/5,退出難已逐漸成爲股權投資機構的共識。

而且市場上還出現了估值倒掛的現象,即使有項目IPO也有可能讓投資人賺不到錢,今年投資圈的日子也很難。

小米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最近離職時在朋友圈說過去10年是滾燙沸騰的10年,吳曉波也將過去10年總結爲“水大魚大”,但2019年,似乎已經出現分水嶺,時代沸騰的溫度要急轉直下了。

當然,有句俗話叫“不在逆境中沉淪,就在逆境中爆發”,在這種情況下,陸奇如何能夠盤活加速器以及奇績創壇的面向A輪的投資業務,就更值得期待了。

小結:

美團CEO王興曾經說過,凡事要是從50年的週期來看,那很多事情就都是在經歷,還沒有到終局。最近滴滴出行總裁柳青也提到,要做一個挫折驅動的人,“除了生死,一切都是擦傷”。

或許YC退出中國,對於陸奇來說就是一次“擦傷”。

儘管陸奇沒趕上10年前李開復遇到的移動互聯網大潮,但他看好的人工智能時代纔剛剛拉開大幕,前景可期。

陸奇說過:

在一種規則裏,肌肉記憶是好事情,一流的藝術家、運動員都是靠肌肉記憶成就事業。但如果世界變了,肌肉記憶就成了壞事情,大部分公司死掉或者趕不上新一代的創新,個人認爲大部分都是慣性思維所致。

今天的他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正在或被動或主動的改變自己曾經擁有的慣性,破釜沉舟,加速重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