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疫情高峯期得到控制後,雖然每天仍有少量病例,但通過完善的檢測體系、流行病學溯源、輸入病例防控和持續的社交隔離等措施,各地區就可以在復工復產的背景下較長時間地維持每日少量病例的情況,而不會造成進一步的社區二次大暴發。如果在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後,全球進入“新常態”,國際衛生組織不再延續“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之際,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包括中國,將面臨重啓的口岸輸入壓力,口岸輸入人羣將數十倍於今天的輸入量。

(原標題:我們要爲全球性的“新常態”風險做好準備)

全球性“新常態”

何爲新常態?

“新常態”當然是針對“舊常態”而言。舊常態乃是疫情來臨前的世界。按照美國抗疫專家福奇的說法是“疫苗來臨之後,我們很難回到疫情來臨前的那個世界了”。

那如果非要回去呢?就是疫情沒有得到完全控制,我們也要回到過去的好時光呢?那自然就是“新常態”了。在國外,“新常態”就是伴隨着每日有新增病例,但我照樣開工、復學、復市。對我國而言,就是全面恢復經濟、學校、開放公共場所,但又不得不面對輸入性疫情的風險以及相應的極大的防控壓力。

哪些國家強行展開“新常態”了?

全球疫情目前未被完全控制,歐洲剛剛看到新增病例降低的曙光,美國新增病例尚在高位徘徊,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南亞印度、南美巴西以及非洲各國,疫情的峯值還遲遲未見,仍處於持續爬高期。

東亞風景獨好,但氣氛卻更爲緊張。東亞各國如中國、韓國等國家繼續嚴防死守。

歐洲普遍接受“帶病上崗”,我們也看到包括意大利、美國部分州縣在每天仍有上百甚至上千病例的前提下,積極開始復工。

開啓復工的意大利,圖片來源微博(見水印)

爲何之前疫情控制好的國家氣氛緊張,如新加坡在出現勞工營疫情暴發後隨即關閉學校,而歐洲在疫情尚未完全被管控之際卻開始復學?究竟什麼是常態化疫情?

常態化疫情下,爲何大家的解讀和舉措會如此截然不同?疫情未被完全管控前開放社會又是否會存在一些風險呢?

歐美帶病重啓面臨的風險和管控策略分析

那麼,歐美一些國家,在每天仍有上百甚至上千新發病例的情況下,一旦復工復產,又會有什麼風險呢?

圖片來源:華山感染

對於已經確診病例破百萬且每天新增病例都仍有2萬+的美國,一些州,如德州、佐治亞州等卻已宣佈部分復工計劃。意大利在昨日仍有1000+新增病例的情況下,也於5月4日開始了部分的復工,正式進入了與病毒共存的抗疫第二階段。其背後的原因涵蓋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衛生醫療體系等衆多因素。復工舉措下,隨之帶來的第一個風險,就是可能的疫情二次暴發和對於民衆健康的威脅,緊隨其後的就是醫療系統可能再次面臨的巨大壓力。

美國多州要求復工復產,圖片來源:公衆號INSIGHT視界

歐美國家的防疫專家是如何管控復工舉措後的反彈風險和醫療系統面臨的崩塌風險呢?

筆者在今年3月份曾召開一次國際多學科抗疫論壇,德國病毒學家陸蒙吉教授比較清晰地介紹了德國的抗疫方略。這樣的公共衛生應對方略事實上並非臨時拼湊而成,而是在疫情來臨之前已經有應對方案。總體上的目標是把疫情控制在“醫療體系可控範圍內“,避免造成醫療擠兌和過高病死率。

圖片來源:公衆號 醫道專業學習平臺

歐美國家這種策略可以被稱爲 “錘子和舞蹈”(Hammer and Dance)的防控模型。通俗來講,就是疫情暴發時候採取積極措施,包括封城封市等限制社交距離的“猛擊”方法,達到阻遏疫情,將疫情高峯控制在醫療體系可以承擔的範圍內。一旦疫情被阻遏,病死率逐漸降至可以被接受範圍內,那麼社會將逐步放開,又逐漸恢復“跳舞”的階段。

圖片來源:Tomas Pueyo, Coronavirus: The Hammer and the Dance

美國人Tomas Pueyo首先提出了“錘子和舞蹈”這個命名,但這一概念源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即在疫情暴發期首先採取類似錘子樣的嚴厲的壓制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居家令、嚴厲的社交隔離等。而隨着疫情的好轉,如果該地區疫情短時間內不能完全消滅,那麼則可以設定某些特定指標作爲閾值觸發點。這些特定的指標主要是新增病例數,重症住院病例數和當地可以容納的牀位數,如果重症出院人數超過重症入院人數,社會就可以逐漸開始開放。也就是說若這些變量降至某個閾值,政府則會放鬆部分的防疫措施,而如果該變量再次升至這個閾值,達到觸發點,也就是說超過一定的發病上升速度,當地的醫療能力不再能夠承受,並且病死率有可能會出現大幅度上升,那麼必須立即進一步提高防疫措施的嚴厲程度(這個閾值大多與當地醫療能力極限相關)。這樣,整個地區的疫情就可以在初期的嚴控後,呈現一種類似於“舞蹈”的波動感,一直維持在一個當地醫療衛生資源最大負載的範圍內。

“帶病重啓”將延長全球消除疫情的時間節點

本次疫情的管控,全球採取的措施從本質上是一樣的,即強調社交距離,不同的是各國措施採取的時機及執行力度,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所有的措施,包括居家令、關閉公共場所、戴口罩等,都是爲了減少人與人的密切接觸機會。做得越早、越徹底,越堅決,效果越好,如中國。但如果執行打折扣,或者不願意付出經濟上和個人出行自由上的代價,那麼若是碰到像新冠這樣難纏的病毒,則在短期內就難以徹底獲得抗疫的勝利。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這些仍有較多每日新增病例的地區開始全面復工之後,說明當地政府已經決定採取“錘子和舞蹈”的策略了,這也意味着他們在短期內完全消除本地疫情的可能性已經沒有,後面必定會面臨疫情的二次上升,唯一能做的是管控上升的幅度,仍然維持一定的社交管控,防治疫情出現再度“暴發”,也就是採取疫情有“反覆”但不構成“暴發”的策略。

這樣看來,夏天結束疫情的可能性是真沒有了。

對於是否立即開始復工復產,美國也有不同意見

全球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何時可以消除?

在新冠疫情目前持續呈現全球化多國聚集性暴發的態勢下,歐美一些國家事實上進入了“新常態”。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接受公共場所戴口罩,迴歸工作。社會開始全面復工復產。此時會出現病例數的增加和重症病例的攀升。

復工後意大利,口罩成了必備品。圖片來源微博(見水印)

但是另一方面,各國都極大地提高了檢測能力,大批的輕症與無症狀患者會被檢測出來,同時處於高危狀態的老年人會採取降低社交密度的方法,雙管齊下,歐美的病死率會進一步下降。當病死率低於常規流感季的病死率的時候,全球可能會走出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同時也就意味着勢必要在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進行交流,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會逐漸開放邊境。

隨着歐美的疫情逐漸得到管控,維持在低水平的延續之際,南美、南亞以及俄羅斯逐漸也會從嚴厲管控的措施中走出,由於難以達到中國與韓國等國家接近於完全管控的水平,將可能不得不追隨歐美進入一個低水平與疫情同在的“新常態”之中。

當各國的疫情均降低至可控的低水平但未完全消除病毒的階段之際,世界將會逐漸重新開放,一旦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全球疫情的管控程度取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的時候,則預示着全球同步進入“新常態”。

全球“新常態”對中國的影響和對策

如果在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後,全球進入“新常態”,國際衛生組織不再延續“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之際,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包括中國,將面臨重啓的口岸輸入壓力,口岸輸入人羣將數十倍於今天的輸入量。此時,我們的“新常態”可能纔剛剛開始。我們還有3-6個月的應對期。我們要爲全球性的“新常態”做好準備。

圖片來源網絡

此時,國內多個區域偶爾出現散發的病例,甚至小範圍的成簇傳播都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只要一個區域的社區散發病例不多,且大部分可以快速診斷、溯源,密接者可以得到迅速隔離,那就意味着這個地區的社區傳播還處於較好的控制中。這其中,亞洲的中國、中國香港、韓國等地區和國家目前都已經處於這個階段。

亞洲多個地區和國家在這次的疫情中最突出的優異表現之一就是在早期採取了及時、強力的防控措施,使得疫情最終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社區暴發,因此目前仍能通過防控、篩查等方法,控制疫情傳播在一個較低的數量級。而在疫情高峯期得到控制後,雖然每天仍有少量病例,但通過完善的檢測體系、流行病學溯源、輸入病例防控和持續的社交隔離等措施,各地區就可以在復工復產的背景下較長時間地維持每日少量病例的情況,而不會造成進一步的社區二次大暴發。

可以說,對於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老百姓,只要我們繼續注重社交隔離措施,配合政府的相關防疫政策,就算有零星散發的病例,疫情再次大暴發的風險也是較低的。

社交隔離將會是新常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因此,對於我們國家,當我們在早期通過舉國之力徹底控制住疫情後,如何在復工復產的背景下較長時間地維持每日零病例或少量可溯源的病例,進而避免造成進一步的社區二次暴發,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也是中國在常態化下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我國,多項舉措已經開展和實施。

中國針對“新常態”的戰略儲備

這個五一節,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親臨上海購物節,全國多個省份一把手親自“帶貨”,全國積極展開“消費節復工復產復學復遊復消費”活動,國家經濟社會和生活都在快速“復常態”行動。

上海積極復工復產復學,圖片來源:上海發佈

“復常態”易,保持“新常態”難

特別是全球的“新常態”下,我們如何保持對疫情的完美管控,不出現較大規模的社區傳播,不影響常態化的生活,對我們國內的疫情後時代的公共衛生體系提出了極大的考驗。此時,東亞各國,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是一個起跑線,歐美各國是一條起跑線,而南亞與南美以及非洲等疫情後發國家又是一條起跑線,全球性的疫情管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複雜。新冠病毒將極大地顛覆大家對於傳染病的認知,甚至影響各國對於全球化的態度。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能否打贏這場“新常態”抗疫戰,已經關乎全球化進程和世界的未來版圖了。

疫情防控要進入常態化,中國未來的公共衛生體系如何佈局?全國各地也紛紛推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目標,爲中國應對全球性的“新常態”提供了方案,這個方案在未來的1到2年內將面臨全球性疫情的考驗。

最近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公共衛生大會上提出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五大目標:第一,建設集中統一、智慧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第二,建設協同綜合、靈敏可靠的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第三,建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第四,建設定位明確、平戰結合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第五,建設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多方參與的公共衛生社會治理體系。

全國各個城市應根據當地情況,建設完善公共衛生防控體系,並不斷進行強化。在“新常態”期,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捕捉病例網絡體系,發現病例後有強大的病例追蹤體系,出現局部性的暴發後有完善的緊急救治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科學搭建防控體系,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分區域、分等級評估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實現應急工作精準高效,減少對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同時,科學防控對科技儲備能力和科技攻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來中國在診斷、藥物、疫苗、基礎研究、臨牀整合救治等方面均需要再上一個臺階,爲可能發生的二次疫情暴發做充分的技術儲備。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前一階段我們贏得了一場疫情阻擊戰,是依靠中國政府的巨大決心,廣大醫務人員的奮戰,廣大基層工作人員的奉獻,廣大民衆的配合與理解,那麼這場“新常態”抗疫戰比拼的則是國家的韌性與智慧了。

相關推薦
  • 張文宏:這屆年輕人更無畏 他們"熊"了國家就沒希望
  • 力挺90後!張文宏:網絡上一兩句話 我不是特別care
  • 張文宏給駐美大使回信:疫情後 我們一起把酒言歡
  • 領導給你夾菜喫不喫?張文宏:不分餐就是裸奔很危險
周馨怡 本文來源:華山感染 作者:艾靜文,張文宏 責任編輯:周馨怡_NB120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