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董奉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华佗和张仲景那般出名,所以,他鲜为人知。但在东汉末年中,除了华佗和张仲景之外,还有一人的医术不下于他们二人,这个人名为董奉,但可能是由于董奉没有著书,也没有如华佗那般接触过传奇的人物,如关羽、周泰和曹操。

在东汉末年,华佗被称之为神医,张仲景被尊为医圣,这二人在世人中有非常大的名声。但在东汉末年中,除了华佗和张仲景之外,还有一人的医术不下于他们二人,这个人名为董奉,但可能是由于董奉没有著书,也没有如华佗那般接触过传奇的人物,如关羽、周泰和曹操。所以,董奉就很少出现在世人的眼帘之中,人们也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听到这个名字,然后感兴趣的会去了解一番。

但是,不管是在医术、还是医者仁心这一方面,董奉都不逊色于华佗和张仲景二人。我们现在所说的杏林圣手这一词就是因为董奉才创造出来的。


找他看病不花钱,种杏树就行

董奉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少年时期就开始学医,信奉道教。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官府小吏,后来可能是因为不适应官场的环境隐居了。

当时,看病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小病不敢去看,大病只能熬着,太费银钱了。董奉很体谅劳苦百姓,因此,他立下了一个规矩,百姓来找他治病不收钱,只要在病情治愈后在山中种下杏树即可。小病种一株,大病种五株。数年后,董奉的后山就有了万余棵杏树,一片杏林就坐落在了这里。


当杏子结果成熟后,如果有人想要杏子,董奉就叫他拿粮食来换,久而久之,粮食也堆满了董奉的粮仓。在荒年来临的时候,董奉就开仓放粮。因为董奉的医者仁心,人们就开始称颂他“杏林春暖”。杏林一词因为董奉而出现。

建安三神医

张仲景为南阳太守,医术十分了得,有着官位的加成,加上张仲景也是一个医者仁心之人,在南阳周边,张仲景的名声很大。


华佗四处行医,可以说是一个行脚医,那里有病痛,华佗就往哪里去。华佗的一生从未停留下脚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世间出现了一个大夫华佗。

董奉和华佗一样,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和华佗不同的是,董奉更擅长于用药救人。他采集药用植物制作成丹药给人治病。一直到了晚年,董奉依旧在医治病人。董奉的医术高明,不求名利、乐善好施,所以被人们传为佳话,千古流传。

因为这三位医者都出现在建安年间,所以,人们就把这三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鲜为人知

同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张仲景我们都耳熟能详,即使是小孩子都知道这两个神医。但对于董奉,我们了解的就比较少了,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董奉是谁,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因为董奉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故事,没有和当时的名人产生纠葛,也没有著书流传下来。

而华佗就不一样了,他出现在三国演义当中,给关羽刮骨疗毒、为周泰治过重伤、甚至还想给曹操做开颅手术。这样的事迹很快就让华佗的名声传扬开来,因为医术神奇,华佗被称为神医。

张仲景则是在晚年著作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从此,人们对于伤寒疾病的抵抗力能力就变得强悍了许多。因此,张仲景被称之为医圣。


而董奉呢?他老老实实的治病救人,救治的也一般都是平民百姓,因为信奉道家的关系,董奉这个人对于名声也看得比较淡,所以也不想著书什么的。因此,在后世,很少能听到董奉的传说。于是,董奉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华佗和张仲景那般出名,所以,他鲜为人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