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你對成功的渴望,猶如你對呼吸的慾望一樣強烈,你才能獲得成功。 When you want to succeed as bad as you want to breathe,hen you will be successful. - 埃裏克 · 托馬斯 全球著名雞湯勵志金句

老王跟我分享這句鼓舞了他小十年的金句時,我倆正坐在北京一家著名日料店裏。人均1000多的價格,喫的我心驚膽戰,生怕說錯一句話,就讓對面正在給我挖海膽的主廚發現我是個沒見過世面的人。

海膽,鰲蝦,鮑魚,各種海魚刺身,主廚一邊做,一邊告訴我倆“這些都是今天凌晨剛到機場的”,是最新鮮的。老王喫的搖頭晃腦津津有味,我喫的一臉迷茫不知所措。

看着我懵了的臉,老王咧嘴笑了。他說害~ 在北京自然是這樣了。下次帶你去蘭卡威,咱直接在當地喫新鮮的海膽。

“你說那享受着碧海藍天,喝着新鮮椰子的人生,不就是這麼多年努力賣命的意義麼!” 老王往椅背上一靠,伸了個巨大的懶腰。

我猜老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一定不知道距離蘭卡威不遠的地方,有羣天生巨脾,眼睛可在水下透視,只需一口氣,就可潛入海水20米數分鐘毫無壓力,還能徒手用叉抓活魚大蝦的巴瑤人的存在。

人家可是早已進化到“生物鏈頂端”。

當咱坐在日料店,爲了份新鮮的海膽牡丹蝦飯付出幾百人民幣的價格,爲了飛馬爾代夫看着藍天碧海辛苦賣命時候,巴瑤人早已暢遊在塔塔甘島透亮的藍海里,每天喫着最新鮮的海膽鮑魚了。

呼吸的慾望?他們可沒老王那麼強烈。

成功?巴瑤人也不在乎這個。

說到呼吸,讓我們做一個遊戲。

打開手機秒錶,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開始計時。

00:00:01

氧氣順着血管流進身體,各部門器官快樂的運轉。你快樂的哼着歌看着電影,彷彿完全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Photo / James Morgan

00:03:59-00:30:00

二氧化碳開始累積,肺部的不適讓你無意識的從鼻縫裏放氣。

00:30:59

你已經沒有氣體可以吐出了,倔強讓你再憋一會兒,但大腦最終會戰勝你。

00:41:31,我被迫放棄。對於呼吸的渴望讓我張開大嘴,重複了兩次,才消滅剛剛的不適感。

即便水性很好的人,也會在2分半左右宣告挑戰失敗。

Photo / James Morgan

這不怪我們。人類進化到今天,每天呼吸3萬次。從食物到住宅,氧氣的世界提供了我們絕大多數生存需求。沒誰有這個需求要去每天憋氣的,自然也不會憋很久了。

巴瑤人就不一樣了。

你看即將下水的卡特哈蘭,也不說話,就是坐在自己的小舟上,左手搖着槳,右手扶着木舟,保持獨木舟的方向和平衡。

海天一色的碧藍中,他的木舟與他,有着一種遺世獨立的美感。但卡特哈蘭只是眼睛直視着前方,往更遠的地方劃去。

木舟裏什麼都沒有,一個被剪開一半的塑料可樂瓶,那是他清理舟裏淹水的容器;一個長叉,那是他捕獲午餐的工具;還有一個潛水鏡。

這個潛水鏡一看就不知道多少年了,貼着眼睛部分的橡膠縫裏全是黑色污垢,普通人帶着這個玩意下去,絕跡看不清楚海里有什麼。

很多巴瑤人的潛水鏡都非常破舊

Photo / James Morgan

在差不多的地方,卡特哈蘭深吸一口氣,拿着長叉,一翻就下海了。那速度,快到你根本沒時間反應。

他的頭是衝下的,靠近水面的褲子合着浪紋波動。目光注視方向是一個洞穴,裏面一個巨大的章魚正在遊動。

突然卡特哈蘭刺出長叉,一下就穿透了章魚圓鼓鼓的頭,然後收回。章魚的觸角從他的腿邊擦過。

Photo / James Morgan

整個事件發生在水深10多米處,大約3層樓的深度,歷時5分鐘左右。卡特哈蘭一口氣都沒換,帶着“午餐"浮回木舟,回到自己和姐姐住的水上小屋。

作爲一名巴瑤族男子,卡特哈蘭天生就擁有超過普通人類的憋氣和透視能力,這是獨屬於他們的身份密碼。

新鮮的章魚處理乾淨,抹上少許油和鹽,就被放在了木火上直接烤。

*搜狐

熊熊的火苗沒多久就給章魚燻出焦香,只見章魚觸角收縮,邊緣開始染上一圈黑色。卡特哈蘭的妹妹同時把手上的木薯擦成絲,加水煮成木薯飯,就這麼解決了一頓午飯。

姐姐也是個水下好手。只見她抹好“防曬霜” —— 一種她自己母親那學會的,用大米粉和班蘭葉做的糊糊 —— 划着木舟就去淺海挖海膽。

幕後花絮:巴瑤姑娘是如何防曬的

跟章魚一樣,海膽也是巴瑤人的主食之一。

白棘三列海膽,馬來西亞海域最常見的海膽之一,生活在淺海處,以苔藻爲食,可以長到一隻手那麼大。黃色的生殖腺充滿了遊離氨基酸,直接切開來生喫,嘴裏就能充斥一種厚潤的甜美。

但卡特哈蘭更習慣切開海膽,灌上換來的大米,煮熟了當乾糧喫。成年人每頓兩三個,補充了體力好繼續下海獵魚。

除了海膽,章魚,巴瑤人的日常還會喫各種淺海的魚蝦貝類,附着在石頭上的鮑魚和海里緩慢遊動的海蔘。海帶紫菜就算是蔬菜了,像我們熟悉的茄子包菜,在他們的世界幾乎從不出現。

食材的烹調方法也比較簡單,直接火烤或水煮,煎是有水上小屋的人才擁有的“奢侈”。今天的巴瑤人偶爾也會闢出一小塊地方,種類似大蒜洋蔥這樣的日常香料。但過去,這個也是沒有的。

主食是大海不能提供的奢侈,這也是巴瑤人偶爾上岸的主要目的。他們用自己捕獲的魚類貝類,換陸地上人們的大米,油,木薯。

只有同時擁有碳水,蛋白質和油脂,巴瑤人才能在海洋裏更有力量的生活下去。

“我不是個嬌慣的人,但我真的睡不好。海洋的波浪聲如此近,蚊蟲的叮咬也讓我難受,直接躺在木板地面上更是讓我無法翻身。

食物本身就依靠當日捕獲,所以會存在空手而歸 —— 這時大家可以喫的就更拮据了。我看着自己迅速的瘦下來,根本無力去支持潛水練習。”

一個曾經跟着巴瑤族生活了一個月的澳大利亞潛水員在日記裏這樣寫道。

傳統巴瑤人的生活

Photo / James Morgan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記錄,因爲沒有它,我們不會知道原來巴瑤人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天天過着神仙般的日子。

是,巴瑤人因世代活在海上,進化出了與我們常人完全不同的生理結構。

他們的脾肺比我們大一倍,可以在缺氧時自動降低心跳和血液流速,保持一種極低能耗的狀態;他們的眼睛在水下也可以聚焦,即便不用護目鏡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人類進化裏的王者。

但也正因爲世代活在海上,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認可他們的身份。語言的隔閡,歷史的紛爭,讓巴瑤人成了時代的“棄兒”。於是無論生病還是安葬,巴瑤人都無處可去,只有大海接納他們。

只擁有一葉小舟的巴瑤人,終生不會上岸居住

Photo / James Morgan

你看不見他們說苦,因爲他們早已適應了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也接受了與海洋終身爲伴的人生。絕大多數的巴瑤人一輩子沒受過教育。他們不會算數,不知道自己的年齡,也說不出一天裏的各個時間。

但巴瑤人是真的愛海。

在巴瑤人的傳統裏,新生的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被放入大海中,讓ta去感受海洋的擁抱。巴瑤所有的孩子,也都是在大海的波浪裏嬉戲長大。卡特哈蘭說自己老了也會在這裏,一輩子在這裏,看着海浪的潮起潮落。

Photo / James Morgan

這不禁讓我想起《海的女兒》裏,小美人魚最後爲了真愛,化作海面上的一片泡沫的結局。我在想,巴瑤人是不是就是真實世界裏的小美人魚?

從生到死,他們來自大海,也終將跟大海融爲一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