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桓惠王時期,韓國在“移禍大邦”、“肥周退秦”兩次烏龍事件中損失慘重,但是韓國君臣“天真”的想法並沒有改變,還是想着靠着手段拖住秦國,使其不主動進攻不堪一擊的韓國。韓桓惠王應該萬萬沒想到,“疲秦”計其實是對韓國傷害最大的政治烏龍事件,鄭國渠修建好了之後,秦國非但沒有走向衰敗,反而因爲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秦國關中從此不再受旱災威脅,關中大地成爲一片沃土。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前351年,在秦國的商鞅變法的同一時期曾有過一場法家“術派”代表人物掀起的申不害變法,這一場變法發生了毗鄰秦國的韓國之中。
與商鞅全面推行法治思想不同的是,申不害在推行法治的同時,更加註重君主的權勢,也就是統治之“術”,換種說法,申不害推行的法治,是一種加強君主專制,控制臣下的術治思想,所以,申不害在韓國推行變法的這些年裏,雖然使得韓國國力達到了一個巔峯,創造了“歷史新高”,但是也給韓國帶來了大搞陰謀詭計的理論和經驗。
在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上下沉浸在“術治”之中,朝臣間玩弄權術,相互傾軋,君臣間關係急劇惡化,不再君臣攜手,帶領韓國走出困境,銳意進取。就好像一個人想要發財,不去努力工作亦或是創業,反而寄希望於天上掉餡餅,想要一夜暴富,這樣談何容易?
當然咯,韓國也沒有爲了“一夜暴富”而少“努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申不害變法之後的韓國,爲了“一夜暴富”而“努力”,因此鬧出的那些啼笑皆非的“政治烏龍事件”吧。
第一件“政治烏龍事件”便就是——移禍大邦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進攻韓國,韓國不敵,連連敗退,就連連接韓國本土與上黨郡的野王城也失守了。面對這種情況,韓桓惠王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組織兵力,繼續對抗秦軍,也不是聯合周邊各國抵抗秦軍,反而是想要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換取秦昭襄王退兵韓國。
可是,上黨郡守馮亭拒絕獻城,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希望禍水東引,使得趙國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而平原君與趙孝成王則是欣欣然地接受了,平原君趙勝也因此被稱之爲未睹大體、利令智昏的“翩翩濁世佳公子”。
雖然上黨交割給趙國,有違韓桓惠王的初衷,但是不管怎麼說,秦國都掉頭向北,去和趙國死磕了,韓國也脫離了戰爭,韓國君臣更是自詡爲“移禍大邦,脫我存亡之危也!”
最後的結局就是,趙國經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國力大損,從此跌落神壇,秦國東出再無一國能夠單獨抵禦秦軍兵鋒,韓國也在後期被迫捲入戰爭,丟失了黃河沿線的所有要地。
第二件“政治烏龍事件”便就是——肥周退秦
秦國在邯鄲城下被趙國、楚國、魏國等國的聯軍擊敗後,又遭到了聯軍的圍攻,一度只能退守函谷關,但是等到後來信陵君魏無忌因爲兄弟猜忌而被迫退出朝堂後,聯軍土崩瓦解,秦昭襄王爲了挽回顏面,大舉進攻韓國,準備攻佔韓國陽城、負黍等戰略要地,韓國上下一陣恐慌。
此時,韓桓惠王和他的大臣們又想出了一條吸引秦國火力的法子,那就是割讓周王畿附近的陽城、負黍兩城給周王室,讓周王室派出王師坐鎮兩地,迫使秦國退兵,並且長期作爲韓國屏障,保護韓國。
韓桓惠王也不想想,秦昭襄王的老哥秦武王是怎麼死的,怎麼就覺得秦國會買周王室的賬呢?
肥周退秦的結局就是秦國直接攻入洛邑,將周赧王囚禁於咸陽,導致了周王朝走向滅亡,韓國也因此損失十餘萬大軍,從此再也無力阻擋秦國進攻。
第三件“政治烏龍事件”便就是——治水疲秦
韓桓惠王時期,韓國在“移禍大邦”、“肥周退秦”兩次烏龍事件中損失慘重,但是韓國君臣“天真”的想法並沒有改變,還是想着靠着手段拖住秦國,使其不主動進攻不堪一擊的韓國。
於是乎,這就有了韓國打着幫助秦國治水的旗號,派遣治水大家鄭國入秦,爲秦國主持修建了那條灌溉了八百里關中沃土的“鄭國渠”。在韓桓惠王君臣的計算下,修建這一水利工程,秦國要徵調大半的精壯,能夠將秦國的經濟徹底拖垮,無暇顧及韓國。
韓桓惠王應該萬萬沒想到,“疲秦”計其實是對韓國傷害最大的政治烏龍事件,鄭國渠修建好了之後,秦國非但沒有走向衰敗,反而因爲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秦國關中從此不再受旱災威脅,關中大地成爲一片沃土。
當然了,秦國爲了報答這一“恩情”,在發動統一戰爭的第一時間,就滅掉了韓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