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作为2014年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员并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工作队队长张槐有着深刻体会。按照“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思路,他和队员们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通过健全村级自治机制,完善村内组织架构,形成了工作合力。

一名“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的驻村感悟

一个乐观开朗的60后,四个精力充沛80后,2个开拓创新的90后,还有三名中途轮换返岗的老队员,来自自治区联社驻泽普县奎依巴格乡奎依巴格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七兄弟”,用汗水绘就了一副属于新时代农信人的奋斗画卷。驻村三年,他们牢记使命,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根基层刻苦磨炼;他们不忘嘱托,按照“1+2+5”工作任务,立足岗位攻坚克难;他们坚守初心,顾大家舍小家,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乡村发展新篇章,“驻”进了群众心坎里。为民办实事 浓了鱼水情

“和群众打交道,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扎扎实实做事。”曾作为2014年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员并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工作队队长张槐有着深刻体会。冬去春来,夏隐秋至,身为“领头羊”的他坚持事无巨细、以身垂范,带领队员们走出了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接地气”的他坚持扑下身子、走在前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槐哥”。

“那一缕曙光,亮了希望”。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是近年来的一个难题,张槐带领工作队多管齐下,在得到自治区联社大力支持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产业发展道路;打造庭院经济集中连片示范点,以点带面在全村推广实施。不断扩宽的致富道路,让村民尽享发展红利。

“那一曲歌谣,醉了脸庞”。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2018年底,张槐召集村里20余名文艺尖子成立了文艺队,协调前往泽普县、喀什地区文工团接受专业培训,多次获得县乡文艺演出一等奖。现在,奎依巴格村每周六定期开展群众联谊汇演,各小组分别成立小分队,大型汇演相互配合、小型联谊相互比拼,村民参与热情高涨,村内文化氛围浓厚,民族团结的曲调响彻在巷头街尾,萦绕在村民心间。

(图为工作队长张槐指导农户种西红柿)

悠悠三载,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片热土,努力耕耘着村民的梦想,自己却白了头,得了关节炎,患上了糖尿病。更多的还是对家人的愧疚,长期与妻儿三地分居,未能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去年老母亲辞世,也未能赶去见上最后一面,彼时,乐观开朗的他第一次留下了的自责的泪水,却在匆匆料理完丧事后、假期未完时,便又马上回到岗位。

年初,张槐不顾家人反对,主动申请继续留驻一年,只因这里有着太多的牵挂。真情化雨,滋润心田,春暖花开之时,张槐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了老大哥做表率,新进驻的队员徐亮更是干劲十足。去年10月,因人员临时调整,徐亮主动报名参加驻村工作,此举得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大儿子还未上学,小儿子不足一岁,参加驻村顿时让家里缺了一个主心骨。一边努力转变角色熟悉工作,一边贴心安抚着妻子的情绪,半年下来,终于得到了理解与支持。身后的支持、身前的榜样、肩头的责任,也点燃了他投身“访惠聚”驻村事业的巨大热情。

“那一席春风,暖了心房”。驻村期间,张槐和徐亮每天都要去村民家坐一坐,拉家常听意见、出主意谋增收,在一次次的交流交往中,访出了友谊汇就了民意;为了让村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他们深入实施“三新”活动,开展“治懒”、除“四害”、垃圾分类、“流动卫生红旗”评比等,引导村民摒弃陋习,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美丽新农村;为了增进干群关系,他们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四同四送”,捐资捐物、宣传引导,深化了民族团结;他们还组织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农业生产互助社,解决了群众难题。常年下来,已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280余件......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中,他们如同一股春风,暖进了村民心房。

(图为工作队员徐亮与村民一同搭建葡萄架)细心抓落实 稳了和谐路

对于工作队副队长王煊来说,三年里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女儿的成长,驻村之初,才刚上幼儿园的女儿,现在已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能够扎根基层,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献出一份力,我相信女儿长大后会为我感到骄傲的。”对妻子女儿“缺失”的三年陪伴,造就了如今的奎依巴格村“百事通”,辛酸之余,却又感到无比自豪。

(图为工作队副队长王煊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

“社会稳定无小事”。驻村之际,拥有基层经历的王煊便被委以重任,负责全村的维稳工作。“每天一万步,和谐进一步”,三年来,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走访入户、了解民情、收集民意,雷打不动的习惯让他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心里有底后,干起工作来也是事半功倍,谁家什么情况,他都能做到“一口清”。三年的步程绕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防线,更是构建出以联户为单元、网格为基础、警务为依托、综治负总责,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立体式群防群治防控体系。

在落实总目标的路途中,还有一名队员始终与王煊并肩前行。他叫阿卜杜茹苏力·吐尔孙,是泽普县联社的一名基层员工。作为本地人,拥有双语优势且熟悉村情的他,干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却也有着说不出的苦衷:妻儿就住在相距不过5公里的邻乡,而职责所在,却让他时常经历“过家门而不入”的“窘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年来,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奎依巴格村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采用“正面激励+反面警示”,常态化组织政策宣讲、法治宣讲、发声亮剑、现身说法等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去极端化、清理两面人等专项行动,形成了与“三股势力”“两面派”斗争到底的强大声势;实行村干部包组、小组长包片、联户长包点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组建了应急分队、巡逻分队,激活了群防群治“神经末梢”,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三年里,奎依巴格村实现了“三不出”,还先后被地县两级评为“先进维稳双联户先进集体”,2名联户长被评为“先进联户长”,为推动乡村振兴营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脱贫谋发展 圆了小康梦

累计争取“惠民生”资金2000余万元,组织实施创业就业培训基地、菌包车间、村民小组活动室、村民综合大厅、托儿所等工程项目71个,先后修建柏油路12.29公里、防渗渠8.9公里、排污管道2.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入户灯360余盏.....三年里,奎依巴格村的发展变化展现在一串串数字里,更体现在村民的交口称赞中。

而这一系列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队员刘鹏的“保驾护航”,审计出身的他细致严谨,在队长的带领下,跑项目、盯工程、商对策、抓落实,全程参与着各类项目工程的实施、监督、管理,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此同时,对于家人的愧疚,也时常萦绕在心头。“爸爸,你什么回来,我又长高了。”每次跟女儿通话后,都让他沉默许久。跟王煊一样,三年的时间,他们的女儿都已长成了“陌生”的模样。

(图为工作队员刘鹏与党员志愿者一同帮助困难农户采收核桃)

比他们经历更丰富的是队员赫辰磊。2018年初,与妻子领证之后,他便积极响应号召,投身驻村事业当中,补办婚礼时,因工作需要第二天便返回岗位,儿子出生时也是差点错过......驻村三年,在村里经历了人生中结婚、生子两件大事,和家人一起共度了诸多“惊心”时刻,经常让他哭笑不已。“值得吗?”“值得,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朋友们的偶尔调侃,更坚定了他心中的那份坚持。

从修电脑到填报表,从立足岗位干本职到主动热心解难题,他是干部群众信任的“全能选手”;从维稳到扶贫,从社会治安到谋划增收,经历多个岗位,默默付出的他仿佛“无所不能”,已然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图为工作队员赫辰磊与村民相互配合清理水渠淤泥杂物)

“提振了精气神”。驻村以来,他们按照“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精准扶贫思路,组织帮扶送关怀、田间地头讲政策、庭院炕头送文明等,帮助村民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组织实施“治懒”专项活动,从清理家庭卫生、改变人居环境做起,开展一系列实地参观、现场培训;利用农牧民夜校、周一三结合等时机,在思想上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树立“增收光荣、致富先进”意识,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支撑力。

“研出了增收方”。2018年来,在他们的组织实施下,村民3小组庭院经济集中连片示范点初显成效,并以点带面在全村推广实施:组织盘活2、4、5组闲置空地,引导129户集中连片村民对庭院进行整治,拆除土房、开辟土地,搭建拱棚、棚圈,发展种植、养殖,做到减支增收;围绕一村一品,探索特色产业,以经济价值较高的蘑菇种植为切入点,积极招商引进食用菌厂,组织村民改造闲置房屋进行种植;针对村内农机具闲置较多、农民养殖水平不一等现状,组织养殖大户成立托畜所,引导村民将牲畜放至托畜所进行统一科学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果。

“拓宽了致富路”。为更加科学地明确发展思路,他们立足实际,与工作队员一同走访调研、收集建议,找准优势、挖掘潜力。在自治区联社的支持下,先后建成3700余平米的三座标准厂房及附属设施,协调引进1家数码公司、1家核桃加工企业落户,并建成托儿所、食堂、员工宿舍各一座,通过村级产业升级,带动150余名村民进厂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1300元左右,最高可达2300元。并借力工业园区、安居富民建设,转移就业221户295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就业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

在历届工作队打好的坚实基础上,三年来,奎依巴格村人均收入较2017年初增长29.2%,达到10740元,并于2018年底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步比一步迈得坚实。工作队通过改造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成效做法,还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赞扬。创新促规范 强了组织力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作为家中独子,父母远在安徽,只身来疆的“老幺”队员张译文,一直深受队里哥哥们的关照,驻村两年多也让他成为了一名让人操心的“大龄”男青年。从最初的帮助工作,到后来成为工作队的正式一员,在诸多“前辈”的倾力传教下,他发挥了年轻一代的创造活力,展现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组织程序标准化”。按照“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思路,他和队员们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通过健全村级自治机制,完善村内组织架构,形成了工作合力;规范议事办事程序,落实“四议两公开”,发挥了村“两委”的主体作用;持续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落实“三会一课”、党团活动等制度,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引导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发挥职能作用,村民的自我管理服务意识显著增强。

“方式方法制度化”。在队员们的齐心协作下,三年来,他们先后梳理完善工作制度40余项,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及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健全了党员管理、后备干部培养体系;以“派驻指导员”、“工作督办”、“首问责任制”等制度为抓手,提升了工作效率;完善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开展党员结对促脱贫活动,在抓党建促脱贫上下功夫、求实效,调动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帮带培养规范化”。三年来,他们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形式,实行“定岗定责”“一岗双人”工作制,做到“日常有分工,遇事有衔接”,村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通过“三明确”(明确培养人、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三定”(定时学习、定岗锻炼、定期考评),先后培养出四名村干部、26名后备干部;协助制定党员发展规划,细化量化培养措施,先后发展党员23名,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不断迸发。

爱好摄影的他还是一名宣传小能手,挥汗如雨的劳作,田间地头的欣荣,满脸洋溢的笑容,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驻村工作中精彩瞬间,承载着春夏秋冬里点滴变化,最终定格成一个个美好回忆。两年多来,在他们的群策群力下,工作队已先后在各类平台发表经验交流、特色活动报道130余篇,展示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奋斗面貌,获得了热烈反响。

驻村三年,只争朝夕;追梦无悔,不负韶华。用汗水浇筑的收获更丰,用实干铺就的道路更稳,三年的砥砺前行,三年的携手并进。在队员们的奋斗足迹中,奎依巴格村的基础设施愈加健全、稳定局面愈加巩固、干群感情愈加深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党员组织愈加活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一年比一年高!工作队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先进工作队、泽普县“新担当·新作为争当新时代先锋”先进集体、泽普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第十八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部分队员被评为自治区反恐维稳“三仗一战”先进个人、自治区“反分裂斗争”优秀共产党员、喀什地区“新担当·新作为、争当新时代先锋”先进个人等。一个个饱含汗水的勋章,载满了希望,赢得了口碑,更坚定了信心。

三年来,在后盾单位自治区联社的关心支持下,队员们舒心的生活,安心的工作,真正地拧成了一股绳,合成了一股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今,三名队员接替前行,踏上了“新征程”;四名队员持续奋斗,坚守着“阵地”,变的是队伍,不变的是初心。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未来,大有可期!

(自治区联社 张译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