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11月15日電 題:河南連續開班收徒“復活”稀有劇種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很抱歉,我遲到了。”15日,霧霾籠罩中原大地,79歲高齡的朱錫梅因霧大未能按時趕到研習班課堂而表達歉意。

作爲稀有劇種“太康道情”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已經退休20餘年的朱錫梅如今再度“登臺”傳藝,身份也變成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羣河南地區(四平調、道情、柳子戲)研修研習班”的教師。

資料圖:豫劇演員在露天戲臺演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旨在促進稀有劇種活態傳承,留住民族文化根脈的這個研習班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30餘名學員均來自河南稀有劇種的後備人才。

“我願意不惜一切,傳授畢生所學。”朱錫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於春秋時期的民間戲曲藝術。被譽爲“天下第一團”的太康道情劇團目前僅剩60餘人,“如果再不開班收徒,就沒有人來唱了。”

正如朱錫梅所言,一些瀕臨失傳的劇種均有着悠久的歷史。其中,始於西漢的皮影戲、起源於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的大弦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宛梆等。

河南省於2012年啓動“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目前,河南已成功搶救34個稀有劇種,但仍面臨着無戲可演和後繼無人的窘況。

河南省清豐縣柳子戲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常銀良說,柳子戲僅有30名從業人員,劇目全靠口傳沒有曲譜;河南商丘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團長付梅稱,四平調屬於最年輕的劇種,但全國唱四平調的藝人也不足百人。

如何讓這些面臨失傳的稀有劇種“活”起來,河南推出“傳承人羣研培計劃”。

是次研習班便是研培計劃之一。在此之前,“中國非遺傳承人羣河南地區(大弦戲、大平調、淮調、二夾弦)研修研習班”、“中國非遺傳承人羣河南地區(豫劇“豫東調”、懷梆、宛梆)研修研習班”已相繼收徒開班,培養未來後備人才。

記者參加過上述三次研習班開班,每次授課的均是戲曲名家及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專家,其中不乏像朱錫梅這樣的高齡老藝人。目前朱錫梅已經收了10多個徒弟。

主辦方稱,針對各劇種以及流派的特點,培訓班以傳承各劇種優秀傳統劇目中的經典片段爲主,對學員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未來河南稀有劇種還將陸續開班收徒。(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