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泰受重傷時,華佗醫好他,所以後來有人向曹操推薦華佗時就說:“江東醫周泰者乎?”原來曹操早年得了一種頭風病,中年以後,日益嚴重,每發,心亂目眩,頭痛難忍。諸醫施治,療效甚微。

華佗做了什麼曹操非要殺了他?曹操如何組建組建自己“智囊團”?

華佗應召前來診視後,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進針,片刻便腦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興。但華佗卻如實相告:“您的病,乃腦部痼疾,近期難於根除,須長期攻治,逐步緩解,以求延長壽命。”曹操聽後,以爲華佗故弄玄虛,因而心中不悅,只是未形於色。

後華佗藉口妻子病重離開了曹操,曹操屢次催他回來他都不肯,最後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給殺了。 曹操爲何要殺掉華佗呢?難道只是因爲如此嗎?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中,羅貫中詳細地描寫了曹操殺華佗的經過:

曹操爲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爲他看病。華佗認爲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纔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爲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爲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華佗本爲“士人”,入仕爲官纔是他的人生目標,從醫僅是“業餘愛好”。

華佗應召前來診視後,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進針,片刻便腦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興。但華佗卻如實相告:“您的病,乃腦部痼疾,近期難於根除,須長期攻治,逐步緩解,以求延長壽命。”曹操聽後,以爲華佗故弄玄虛,因而心中不悅,只是未形於色。

後華佗藉口妻子病重離開了曹操,曹操屢次催他回來他都不肯,最後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給殺了。 曹操爲何要殺掉華佗呢?難道只是因爲如此嗎?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中,羅貫中詳細地描寫了曹操殺華佗的經過:

曹操爲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爲他看病。華佗認爲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纔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爲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爲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華佗本爲“士人”,入仕爲官纔是他的人生目標,從醫僅是“業餘愛好”。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是衆多讀書人的信條。華佗所生活的東漢時期,社會上讀書做官的熱潮已經達到頂點,公卿大多數是熟悉經術者。漢順帝時太學生多達3萬人,學儒讀經成爲社會風尚,而醫藥技術雖爲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卻爲士大夫所輕視,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名醫棄醫從政的例子很多,這種社會風尚不能不對華佗有所影響。

曹操請華佗爲他治療“頭風”頑症,華佗用針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國志》對此的記載是,“佗針鬲,隨手而差。”後來,隨着政務和軍務的日益繁忙,曹操的“頭風”病加重了,於是,他想讓華佗專門爲他治療“頭風”病。華佗說:“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意思是說,你的病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治好,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苟延歲月。曹操的病果真那麼嚴重了嗎?

據中醫界人士講,“頭風”病確實比較頑固,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想要徹底治癒確實很困難,華佗雖爲神醫,也未必有治癒的良策。但若說即使“恆事攻治”,也只能苟延歲月,死期將近,就未免危言聳聽了,很明顯有要挾的成分在內。

在文章中,林振清認爲,華佗正是想利用爲曹操治病的機會,以醫術爲手段,要挾曹操給他官爵。曹操後來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說,華佗能治好這病,他爲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價。這說明曹操當時是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並沒有立即滿足華佗的要求。

於是,華佗便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爲藉口,請假回家,到家後又託辭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對曹操進行再度要挾。曹操依照漢律,以“欺騙罪”和“不從徵召罪”判處華佗死刑,華佗服罪伏誅。

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回家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賜給四十斛小豆,並放寬期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拘捕押送他回來。於是華佗就被交付許縣監獄,審訊後本人認罪,荀彧替華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將華佗給處死了。

據統計,直到曹操去世爲止,他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102人。而按《三國志》和裴注的記載,粗略統計,曹操的謀士有87人,其中骨幹謀士8人。前期應該就是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曹操集團“五大謀士”。曹魏時期最傑出的謀士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劉曄、滿寵等。他們組成曹操的“智囊團”,每當需要決定大計方針時,曹操總是先讓謀士們充分地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徵求謀士們的意見,然後選擇或吸收,自己決斷。這當然可以稱之爲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囊團了。

曹操的智囊團是在官渡之戰前後逐漸形成的。公元191年曹操爲東郡太守,荀彧來歸,公元192年曹操收程昱。公元196年收荀攸、鍾繇、董昭、郭嘉。公元199年收劉曄、賈詡從操。以上8人是曹操的骨幹謀士團。此外,華歆、王朗、蔣濟、毛玠、陳羣、趙儼、司馬朗等重要謀士也在這一階段投效曹操。官渡之戰後隨着曹操事業的發展,智囊團不斷擴大,成爲一支龐大的智囊隊伍。

曹操是怎樣把這些職業謀士聚集起來的呢?一、徵辟。二、投效。荀彧、郭嘉等最典型。三、推薦。荀彧知人,他對於曹操智囊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荀彧前後所舉荀攸、華歆、王郎、郭嘉、杜畿等。四、納降。以許攸、陳琳、牽招爲代表。五、強徵。如司馬懿、阮瑀。徐庶原是劉備的軍師,幾次用兵打敗曹兵,曹操捉住了徐庶的母親,以假書信誘騙徐庶離開劉備而到自己身邊。

曹操對智囊團的的管理很有一套辦法,一是以才爲重。曹操不僅看重自己手下的謀士,而且對他人手下的謀士也十分看重,以禮厚待。二是對提供良策者加官晉爵。三是闢爲掾屬。此謀出於郭嘉。智囊團八十餘人,出宰州郡,入爲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掾屬。智囊既爲曹操掾屬,則有主僕之分,他們不知有國家,但知有曹操。

曹操的智囊團在政治軍事決策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曹操不像袁紹那樣遇事沒有主張,任謀士們爭論不休,無所決斷;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與人商量,自己一人做主,而是既聽從謀士的高見,又善於決斷,充分發揮出智囊團的作用:

在政治上,智囊團提出迎獻帝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智囊團提出“修耕植、興屯田、儲軍資,深固根本,以成霸王之業”的經濟方略,曹操以此“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羣賊,克平天下。”曹操初臨兗州,因言議殺名士邊讓,激起了陳宮、張邈之叛,險些使船翻了個底朝天。曹操吸取教訓,爲司空、丞相後以崔琰、毛玠、何夔、徐奕、鮑勳、陳羣等名士爲東西曹掾,典選舉,所舉皆清正之士,網羅了大批名士爲掾屬。名士累世爲地方望族,振臂一呼,士民景從。曹操派出智囊名士出宰州郡,入爲公卿,利用他們的聲望和才幹穩定紛亂的政治局勢。

在軍事方面,智囊團替曹操順應形勢制定戰略方針。官渡之戰之前,荀或與郭嘉定計,先南後北,對抗袁紹。避免了四面臨敵和陷入兩線作戰。官渡之戰以後,荀彧、郭嘉畫計,先掃河北而後南下。曹操經過了七年的征戰,平定了河朔,擊敗了烏丸,解除了南下的後顧之憂。赤壁戰後。智囊團爲曹操避免兩線作戰而轉爲防禦,挑動吳、蜀內訌,吳蜀交惡。在戰爭中,智囊團還使曹操多次避免了慘敗,甚至覆滅的危機。比如公元194年荀彧、程昱臨陣應付陳宮、張邈的突變事件,替曹操保住了兗州甄城、範縣、東阿三城。袁紹使人說操遷家居鄴,袁曹連和,所謂“連和”不過是投靠的外交用語。程昱諫曹操豈可臨事而懼,爲“韓、彭之事”,打消了曹操連和的念頭。公元200年荀或、荀攸、賈詡、以及陣前投歸曹操的謀士許攸等共獻奇策,贏得了袁曹戰略決戰的官渡大捷。此外,荀攸、郭嘉畫計引泗、沂水灌城滅呂布的下邳之戰;賈詡離間馬超、韓遂的渭水之戰;劉譁獻計滅張魯的漢中之戰等都顯示了智囊團的重大作用。

宋徽宗正青衣小帽,與寵臣們在艮嶽(宋徽宗蒐羅天下珍奇石木和珍禽異獸而建於皇宮東北角的著名園林)觥籌交錯,歌女們燕舞鶯啼揮廣袖,演唱着皇帝尋幸淮浙時填寫的《月上海棠》:“孟婆,孟婆,且與我做些方便,吹個船兒倒轉。”一曲歌罷,叫好聲喧,阿諛之聲不絕。宋徽宗卻微蹙雙眉,心不在焉。

關鍵時刻,座中一個“俊爽,美風姿”的男子款款離座,緊裹衣袍,步步生蓮,眼波流轉,百媚橫生,頓時引來一片掌聲。男子行至舞臺中央,擺出個嫵媚的姿勢後,突然衣帶一鬆,衣袍墜地。宮女們閉目尖叫,皇帝也嚇了一跳,定睛細看,帥哥只是裸了花花綠綠的上身,身上貼滿了事先用生綃畫出的龍形圖案。如此前衛的表演,逗得皇帝哈哈大笑。

這個取悅皇帝的男子絕非倡優,而是副宰相李邦彥。堂堂宰相,荒唐如斯,無怪“中宮乃嘆曰:‘宰相如此,怎能治天下耶!’”(《大宋宣和遺事·元集》)

李邦彥,字士美,父親李浦是懷州(今河南沁陽)著名的銀匠。李邦彥生長於市井之間,耳濡目染,自幼學會了察言觀色,花言巧語。

李浦爲了光宗耀祖,把兒子送入學校。李邦彥不但學習成績優異、琴棋書畫精通,更在街頭巷尾學會了吹彈歌舞、踢球唱曲的本領,還特別喜歡結交進京趕考的書生。時間一長,便有了名氣,山西一帶的舉人入京考試,都會取道懷州拜訪他。客人臨行時,李家父子還會奉上一筆不薄的川資,“由是邦彥聲譽弈弈”。

弱冠之年,李邦彥得以“入補太學生”,到汴梁入讀國子監,他來自外地,且出身低微,所以頗受同學歧視。《朝野遺記》中載:“李太宰邦彥家起於銀工。既貴,其母嘗語昔事,諸孫以爲恥。母曰:‘汝固有識乎?宰相家出銀工,則可羞;銀工家出宰相,正爲嘉事,何恥焉。”可見直到貴爲宰相,李邦彥對出身銀匠家庭依舊耿耿於懷。同學的挖苦譏諷成了他學習的動力,他發憤苦學,成績優異,完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三級跳:由外舍生升爲內捨生,又升爲上舍生,直至上舍上等,“上舍及第”(直接由皇帝賜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試符寶郎,踏入官場。

李邦彥“爲文敏而工”,寫得一手好文章。受到皇帝青睞進入宮廷,本該爲繁榮大宋文學藝術貢獻力量。但當時的皇帝雖是藝術天才,卻是政治庸夫,需要的不是賢臣猛將,而是供其寵幸狎玩、消愁解悶的弄臣,所以李邦彥那爐火純青的市井本領、出神入化的蹴鞠絕技、見人說人話見鬼唱鬼歌的語言天賦,找到了施展的最佳舞臺。

而低微的出身,使李邦彥對市井的俗言、俚語爛熟於心,應用起來得心應手。於是他整理提煉俗俚之詞和山歌小調,編成新詞曲,爲宋徽宗演唱。皇帝膩味了山珍海味般的宮廷雅文藝,對時令蔬菜般的街頭俗文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帝王的嗜俗與李邦彥的媚俗一拍即合,於是那些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之作,搖身一變,成爲時尚,風靡一時。李邦彥身體力行,創作了大量俗詞,“人爭傳之”,流傳於皇宮禁苑,響徹在街頭巷尾,以至於“淫聲日盛,閭巷猥褻之談,肆言於內,集公燕之上,士大夫不以爲非”(朱翌《猗覺寮雜記》)。

深受恩寵的李邦彥春風得意,風光無限,索性“自號李浪子”。但此時宰相王黼卻倍感失落。雖然不久前他還“於後園聚花石爲山,中列四巷,俱與民間娼家相似,與李邦彥輩遊宴其中,朋邪狎暱”(《宋史紀事本末》),但來自李邦彥的威脅已經隱然若現。

王黼決定先下手爲強,他指使心腹蒐集材料,彈劾李邦彥“遊縱無檢”,有失大臣體統。在確鑿證據面前,宋徽宗也只得“罷符寶郎,復爲校書郎”,對李邦彥略施薄懲以掩人耳目。

但缺少了李邦彥這個開心果,宋徽宗開始茶飯不香、寢食難安,於是傳旨令其回京,且乾脆召爲專門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郎。李邦彥積極工作,團結同事,出手大方。同事們對皇帝的安排自然心知肚明,所以年終考覈時“爭薦譽之”。宋徽宗順水推舟,提拔李邦彥爲中書舍人,直至“翰林學士承旨”(皇帝的貼身祕書),這個職位可謂職顯位寵,可代皇帝起草詔命、參與機要,是宰相的後備人選。

從此,李邦彥青雲直上,宣和三年(1121年)出任輔佐僕射掌管錢穀等事的尚書右丞,兩年後升任輔佐尚書令總領綱紀的左丞,成爲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

銀匠李浦親眼看見兒子實現了他的宏偉藍圖,終於含笑九泉。宋徽宗愛屋及烏,授予不識幾個大字的銀匠“龍圖閣直學士”的榮譽稱號,還曰“諡宣簡”。辦完父親的喪事回京後,李邦彥決定跨越宰相王黼這條難以逾越的天塹,上升到權力的頂峯。於是,兩個原先狼狽爲奸獻媚皇帝的好搭檔,在各自利益面前變成了勢不兩立的仇敵。李邦彥暗中賄賂蔡攸、梁師成等實權人物,屢進讒言,加之王黼在太子繼承問題上站錯了隊,終於被罷相。第二年,李邦彥如願以償,“拜少宰”。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金兵渡過黃河,太上皇聞風喪膽,夤夜南逃。新皇帝龍椅還沒坐熱,不甘心就此抱頭鼠竄,頭腦一熱,下詔要御駕親征。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建議欽宗棄城而逃,李綱堅決反對,表示“願以死報”與金兵一決雌雄。新皇帝的血性被激發,罷免了投降派頭子白時中,而李邦彥不但未被連累,反而得以遞進爲相。

宋欽宗一心想早點打個勝仗以鼓舞人心,加上年輕的姚平仲將軍一鼓動,又加上主戰派首領李綱的全力贊同,立刻熱血沸騰,馬上拍板,要姚平仲大膽去幹。並告訴他,只要打了勝仗,立刻升他爲節度使!但“姚平仲勇而寡謀,急於要功”,很快敗下陣來。

夜襲行動失敗後,京師被金兵圍得水泄不通。宋欽宗驚惶失措之時,“邦彥堅主割地之議”,“方主和議,忌李綱主戰”,建議皇帝全盤接受金人提出的所有苛刻條件,褫奪李綱等主戰派將領的軍權,派遣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出使金營告饒:“初不知其事,且將加罪其人。”金兵正攻城不利,於是便賣個人情,收兵回朝。

但李邦彥的無恥行徑和宋欽宗的怯懦昏庸卻激起了民憤。太學生們議論紛紛,羣情激憤。人心可用,陳東登高鼓動同學:“爲保京師家國,只有集羣策之力,伏闕請願,痛切陳詞,奏請皇上摒除李邦彥,復李綱、种師道職。”

這時,恰值李邦彥出宮,太學生一躍而起,攔住其去路手指口斥,歷數其罪,多有挽袖掄拳欲毆國賊者。李邦彥嚇得魂飛魄散,以袍袖護頭逃返宮中,慌亂中官帽墜地,靴子脫落。對此,《三朝北盟會編》有詳細的記載:“李邦彥爲都人所憤怨,纔出門,爭呼毆擊,將殺之。馬逸偶脫,百姓獨得其履。因乘婦人小輿,垂黃裙轎簾上,密匿於啓聖院,以丐罷待命得去,始敢出。”民衆可以忍受貪官污吏腐敗盤剝,但絕不容忍他們賣國求榮。

爲平息民憤,宋欽宗下令降職處理李邦彥,“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爲太一宮使”。然而,還不到十日,與他一丘之貉的副宰相吳敏就爲他鳴冤叫屈:“敏又雪前相李邦彥無辜,乞加恩禮起復之。”(《宋史》)但羣情洶洶,宋欽宗雖然捨不得他,也只能舍卒保車,讓他暫避風頭,出知鄧州,又提舉亳州明道宮。李邦彥有驚無險,度過了這一關。

數月後,金兵捲土重來,再次圍攻開封,消滅了北宋政權,俘獲徽、欽二帝等三千多人,並掠奪無數財寶,史稱“靖康之難”。李邦彥再次因禍得福,因“出知鄧州”而逃過此劫。

北宋滅亡後,倖免於難的康王趙構於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即位,是爲宋高宗。宋高宗“以主和誤國”之罪,將李邦彥謫貶爲“建寧軍節度副使,潯州安置”。軍節度副使是從八品的十等散官,並無實職,且只領一半薪水,李邦彥終於爲自己的罪惡付出了代價。

但秀麗迷人的桂林山水並沒有洗淨李邦彥骯髒的靈魂,他時刻遙望北方,希冀宋高宗有朝一日能回心轉意,讓他重返朝廷,實現三朝宰相之夢。可是,他的賣國行徑早已招致天怒人怨,加之水土不服,不到一年,李邦彥便抑鬱成疾,一病不起。不知是悔恨還是自豪,彌留之際,他喃喃自語:“賞盡了天下花,踢盡了天下球,做盡了天下官,玩兒了一輩子,我玩丟了大宋江山!”

冬十月

【原文】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鎛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華佗做了什麼曹操非要殺了他?曹操如何組建組建自己“智囊團”?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初冬十月,北風呼呼地吹着,氣氛肅殺,天氣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鵾雞鳥在清晨鳴叫着,大雁向南方遠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跡起來,就連熊也都入洞安眠了。農民放下了農具不再勞作,收穫的莊稼堆滿了穀場,旅店正在整理佈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這裏是多麼的幸運啊,高誦詩歌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感情。

華佗做了什麼曹操非要殺了他?曹操如何組建組建自己“智囊團”?

【作品鑑賞】

《冬十月》出自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寫於初冬十月

這首詩寫於初冬十月,時間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寫初冬的氣候和景物。“鵾雞”,鳥名,形狀象鶴,羽毛黃白色。北風颳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鵾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寧。中四句寫人事。錢、鎛,兩種農具名,這裏泛指農具。“逆旅”,客店。農具已經閒置起來,收穫的莊稼堆滿穀場,旅店正在整理佈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圖景!詩篇反映了戰後在局部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一、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朱乾說:“《冬十月》,敘其征途所經,天時物候,又自秋經冬。雖當軍行,而不忘民事也。”(《樂府正義》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本詩的作意。

華佗做了什麼曹操非要殺了他?曹操如何組建組建自己“智囊團”?

作者介紹

曹操

華佗做了什麼曹操非要殺了他?曹操如何組建組建自己“智囊團”?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華佗做了什麼曹操非要殺了他?曹操如何組建組建自己“智囊團”?

  • 中文名
  • 曹操
  • 別 名
  • 字孟德、號吉利、小字阿瞞
  • 國 籍
  • 中國(東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
  • 155年
  • 逝世日期
  • 220年3月15日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 主要成就
  • 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
  • 消滅羣雄,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
  • 開創建安文學,提倡薄葬
  • 代表作品
  • 《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等
  • 諡 號
  • 武皇帝
  • 廟 號
  • 太祖
  • 陵 墓
  • 高陵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