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衣如是說

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建安年間,曾出現三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醫學家,後世尊稱他們爲“建安三神醫”。醫聖張仲景位列三神醫之首,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醫學鉅著備受後世醫學家推崇,餃子起源和坐堂醫的典故都跟張仲景有關。而神醫華佗的事蹟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更是家喻戶曉。

華佗

跟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相比,“醫仙”董奉反而低調許多。董奉,又名董平,表字君異,號拔墘,220年出生於候官縣董墘村。董奉少年學醫,篤信道教,他居住生活的侯官縣屬於江東孫權的治下,董奉也曾短暫出仕,在侯官縣擔任小吏,但沒多久便退隱田園。

董奉

董奉在山林隱居,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歸隱的同時,不忘記救治傷病。董奉體恤平民百姓,患病無錢可醫,於是他定下一條規矩,給人看病分文不取,不要財帛,但必須爲其栽種杏樹。重病痊癒者需種杏樹五株,而輕病痊癒者則需栽杏一株。

三神醫

數年之後,董奉隱居的地方,杏樹蔚然成林,董奉又在杏林修建一所草倉儲存杏子。如果有人需要杏子,需要拿出穀物交換,然後董奉再將交換得來的穀物,用以救濟窮苦百姓和缺少盤纏的趕路人,一年散發的糧食多達兩萬斛,可謂是功德無量。而後世用“杏林”代指中醫學界,包括“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典故便是出自於此。

董奉經常南下行醫,在民間傳說中,董奉機緣湊巧用靈丹妙藥救下昏死三日、人事不省的地方實力派,交州太守士燮。士燮禮遇董奉,但董奉得知士燮久佔交州,尾大不掉,總是試圖反叛吳大帝孫權。

神醫

董奉怕禍及自身,便用閉氣功裝死,騙過士燮成功北還,此事雖記載於《大越史記全書》中,但與士燮生卒年有出入,故稱之爲民間傳說。

神醫

董奉晚年隱居在豫章郡的廬山腳下,以行醫爲生,《真仙通鑑》中稱董奉駐顏有術,宛如三四十歲的模樣,並在廬山修道成仙。董奉去世後,人們在廬山修建館舍紀念董奉。董奉的家鄉,福建福州的長樂也有一座名山被稱爲董奉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