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先修身,再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中國人重視家庭,更重視家庭建設。對於如何寫好一個“家”字,可以說是各家父母的頭等大事。

中國民間有一個著名的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以財傳家三代或已揮霍殆盡,而身體力行的“嚴苛家風”卻可以保全一個家庭基業長青。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誰不想自己百年身之後自家姓氏血脈依舊欣欣向榮、才人代出呢?或者我們可以借鑑下古時的名仕之家的“家風之道”。家訓是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建設家風的一個關鍵部分。

“讀名家之訓,育自家之風”。且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名人家庭之下的“百年財富”,從而尋找到合適屬於自己的家族之風。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著名理學家朱熹雕像\

【以德服人——立身之本】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他還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卻能享祀孔廟,受儒教祭祀的儒家十二哲者之一。

朱熹重視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告誡子孫,不已輩分論高低,要重視以德服人《朱熹家訓》曰:“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

意思是說,有德的人雖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不肖的人,雖年齡比我大,我也必定疏遠他。朱熹告誡子孫:不可一日無德。“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也十分重德傳家。

司馬光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他認爲賢達的人處世之道。司馬光《溫公家範》亦重德:“賢者居世,以德自顯”。行大仁大義之事以教導世人,以自己的德行顯著於世上,故告誡子孫也應如此。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一代名臣諸葛亮\

【勤儉節約——以勤爲本】

掙錢容易守財難,學會勤儉持家不奢靡浪費是保持家庭財富的重要方法之一。

朱柏廬《治家格言》亦尚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食一粥一飯都應當想到得來是不容易的;一絲一線,應常想到,這些東西生產出來是很艱難的。朱柏廬入清隱居教讀,居鄉教授學生,潛心治學,他的治家格言就是以勤爲本。

一代名臣諸葛亮《誡子書》亦崇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則提倡,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只有這樣方能成就大業。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淳養德,爲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林則徐虎門硝煙\

【忠孝兩全——力求完美】

古人最爲重視“忠孝之節”,然而報國和報家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蘇軾十歲讀《漢書》時,讀到了慕範滂爲忠獻身的故事,書中這樣寫“範滂對母說:兒忠孝不全,範母說:我爲兒驕傲”。

蘇軾就問母親,若我像範滂一樣,您將會如何呢?蘇母曰:“你成範滂,我即範母。”

意思是,兒若有報效國家之志,母親也自當犧牲小我。文豪蘇軾小時候就糾結過關於忠和孝二者的關係,其母親則給予了忠就是孝的道理,讓其先盡忠在盡孝。

近代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曾在家訓中論述過“小家與大國”的忠孝關係。

《林氏家訓家規》亦強忠孝曰:“孝始於事親、終於報國,移孝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爲大孝”“孝爲立身大本。若不孝於親則不能忠於國;必反爲社會之蠹蟲”。

林氏家訓則認爲孝與忠相輔相成,忠就是大孝,孝爲立身大本。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顏之推《顏氏家訓》\

【學海無涯——教育爲本】

“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已被我們所熟知,孟母搬家的動力其實就是要孟子“專心學習”,體現了教育爲本的家庭思想。

《列女傳·母儀》曰:“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昔孟母,擇鄰處”“昔孟母扞動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蒙學之冠、督學教子、母教之範。孟母特別重視教育督學教子,也正是這份培養成就了孟子。

《顏氏家訓》創作於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珍貴遺產和家訓之祖。

《顏氏家訓》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亦有督學名典曰:“若能常保書百卷,千載終不爲小人。”告誡子孫“不可驕逸怠惰,整齊門內,門風不墜”。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顏氏家訓就把讀書與道德關聯起來,認爲讀書百卷有利於培養品質,不會驕逸怠惰。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鐵面無私包青天\

【清正廉潔——爲官品質】

在古人看來,讀書的終極理想是爲入仕報國,很多家庭都是祖孫三代皆爲朝廷效命,該如何做官也就成爲了《家訓》的重要內容之一。

包拯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包拯家訓》載宗法:“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刊石,立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意思是但凡家中有貪贓枉法之人,就將不允許入家族之墓,亦稱開除家籍。“死後不得其所”對於古人可是一項嚴厲之極的懲罰。

而包拯的後世子孫也算爭氣,未曾一人辱沒祖宗之訓。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聲。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鐫刻在石上,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這“清正廉潔”的寥寥數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足爲世人風範。

古代著名家訓中,“德、儉、忠、學、廉”哪個更重要?

【建設自我家族文化風格】

如何培育懂得感恩的子女?如何延續一個家庭的財富?又該如何從精神層面建設家庭?這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家風體現了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與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就是家風,家風與家訓對家族興旺、家庭幸福和諧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