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导演和编剧也一定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在朝堂上的奏章陈对以古文为主,日常生活就口语化了很多,但这显然不够,仁宗盛治不光体现在后宫日常和饮食起居,国政方针是剧情推进的关键内涵,若是这些让人看不懂,就很难抓住观众的心,弃剧也在情理之中。电视剧把焦点对准了以曹皇后、张贵妃为代表的后宫嫔妃群体或许不是错误,但导演过于细致的展示后宫的日常生活,甚至连舞蹈教习与朝臣的“偷情”、太监与后宫的“爱情”(后面还有公主和梁怀吉的故事)也被大大增加了戏份,而这些细节又不能对剧情推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让人感觉全剧的焦点没有找准方向。

电视剧《清平乐》已经播出了近20集,即使相对于69集的超级长篇而言,近1/3的篇幅也已经不能算少了。但是,一方面观众在赞叹电视剧制作的精良,肯定正午阳光打造精品剧的“良心”;另一方面却是弃剧者不断增加,自带板凳去了隔壁看《猎狐》。叫好不叫座,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失去了耐心?

《清平乐》刚刚上映时,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被深深的征服,正午阳光几乎还原了“仁宗盛治”的每一个细节,楼台殿宇、衣服饰品、起居酒食、出行游乐,所有的细节都让观众眼前一亮,似乎将要看到有一部超越《知否》的震撼大剧。
但是,随着剧集的展开,豆瓣上的评分却从开始的8.2分快速下滑到7.9分,播放量也在持续下降,很多观众失去了追剧的耐心,而跑到隔壁去追起了《猎狐》,良心剧遭遇口碑滑坡,让人无比尴尬。

节奏缓慢、剧情无波澜
张开宙的戏节奏不快是意料之中,而且一部近70集、横跨40余年的历史大剧也必须稳健的进入剧情。《汉武大帝》从汉景帝开始讲起,并没有抢戏;《清平乐》从刘娥开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但是,相对于其他历史剧,《清平乐》的节奏缓慢伴随着高潮的缺席。
吴越饰演的刘娥在历史上是与武则天齐名的奇女子,但《清平乐》里的刘太后的戏份儿,似乎少了纵横捭阖、掌控朝局的精彩。历史上的刘娥曾经贬寇准、斗丁谓、身穿龙袍独掌朝纲十余年,但电视剧中观众看到的,只有刘娥恭良简让的一面,一代女主的霸气和心机却一笔带过,让人看得极不过瘾。

仁宗时代,宋朝名臣、名人辈出,吕夷简、王曾、晏殊、范仲淹、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包拯,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都在《清平乐》中一一亮相,但很显然张开宙并没有得当的详略分布,让人物形象在忽出忽入中撕裂、模糊。
前20集《清平乐》,虽然导演也曾想过设置吸引人的高潮,但过于庞杂的信息量、过于缓慢的节奏,让所有的筹谋都变成一碗白开水,平平无奇、毫无波澜。

台词拗口、观众看不懂
大宋以文兴国,文化繁盛、经济发达。在电视剧《清平乐》里,导演似乎特别重视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包括对语言的还原。有人说,《清平乐》的演员都是背课文的“好手”,通篇的古文不但要朗朗上口,还要抑扬顿挫、抓住重心。台词演员表演得很辛苦,观众看着听着也非常疲惫乏味。历史剧的台词有文学性,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但能把古文口语化更是显示编剧功力的时候,拗口的台词加上过快的语速,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其实,导演和编剧也一定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在朝堂上的奏章陈对以古文为主,日常生活就口语化了很多,但这显然不够,仁宗盛治不光体现在后宫日常和饮食起居,国政方针是剧情推进的关键内涵,若是这些让人看不懂,就很难抓住观众的心,弃剧也在情理之中。

焦点偏颇、偏重大数据
电视剧和小说一样,历来有男频和女频的区别,在正午阳光以往的优秀电视剧中,如《琅琊榜》、《知否》都是偏重女性观众的。相信导演和编剧一定参考了很多“大数据”,意图在电视剧的展现时更能抓住意向观众的眼球。但是,编剧过于偏重“套路化”,就很难呈现精良的作品。
“后宫戏”是近年来电视荧屏的热点,因此《清平乐》也重点在这方面展开。宋仁宗的一生,后宫不乏亮点,但我们相信“仁宗盛治”绝不是仅仅靠后宫就能完成的。电视剧把焦点对准了以曹皇后、张贵妃为代表的后宫嫔妃群体或许不是错误,但导演过于细致的展示后宫的日常生活,甚至连舞蹈教习与朝臣的“偷情”、太监与后宫的“爱情”(后面还有公主和梁怀吉的故事)也被大大增加了戏份,而这些细节又不能对剧情推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让人感觉全剧的焦点没有找准方向。

与后宫的大篇幅相比,朝堂之上一众名臣的戏份被大大缩减,甚至有些地方难以连贯,如果不是对历史有较多了解的观众,甚至看不懂剧情到底在说些什么。宋仁宗以仁德治天下,也是因为朝臣的精明能干,虽然喻恩泰等一般戏骨已经在卖力的表演,但效果差强人意。
大数据时代,关键词、流量是不能忽视的重点,但是不是所有的电视剧都要为此而服务?以“套路”博眼球,最终的结果或许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清平乐》目前还有50集没有播完,如果后面的剧情依然如现在一样,相信7.9的评分也不会稳固,评分进一步下滑、观众继续流失将是大概率。
关注笔者,看不一样的历史剧
原创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关注在上点赞在下,走过路过告诉笔者你来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