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現今華夏人認識之中是不是認爲上古十大神器是:東皇鍾、軒轅劍、盤古斧、煉妖壺、昊天塔、伏羲琴、神農鼎、崆峒印、崑崙鏡、 女媧石。

但可知道這設定是來自於遊戲軒轅劍系列,而後根據這個系列產生的大量小說和遊戲電視劇都潛默移化了我們,這才導致我們以爲這十種遊戲道具是上古神器。

所以他們都是假貨,下次別吹噓這十“神器”了,有點尷尬!用遊戲物品冒充祖先武器和神話武器。

其中“軒轅劍”算是半個真實,其名首出《古今圖書集成》收明·李承勳所著《名劍記》載:《廣黃帝東行紀》曰:“軒轅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

這便是軒轅劍的最早來歷,然而更古的記載是黃帝有劍,但是沒有記載劍名。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亦云:“黃帝審仙者,橋山之冢,又何爲乎?”抱朴子答曰:“按《荊山經》及《龍首記》,皆雲黃帝服神丹之後,龍來迎之,羣臣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其几杖,立廟而祭之;或取其衣冠,葬而守之。”

《列仙傳》雲:“黃帝自擇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還,葬於橋山,山陵忽崩,墓空無屍,但劍舄在焉。”

可見史上黃帝確有一劍,然劍名不載。是否傳說中之“軒轅劍”,更是無從得知,或李承勳爲表此劍黃帝所有,故有此名軒轅。

而《拾遺記》記載,“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傳說昔日黃帝伐蚩尤,陳兵於此地,掘深百丈,猶未及泉,惟見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煉石爲銅,銅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勁利,土亦剛而精。是故有部分文學作品中,把黃帝佩劍叫做昆吾劍的亦有之。

而伏羲琴是琴式的一種,伏羲造琴一弦,而不是單指一種神器 。

《太古遺音》:“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爲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爲琴。至五帝時,始改爲八尺六寸。虞舜改爲五絃,文王武王改爲七絃。”

因各位先賢改造,這纔有了現今的琴。

除了這兩者其他八“神器”完全就是現代製造!皆是從遊戲軒轅劍系列中誕生的,然後被人不斷加以寫作改造,這才導致我們認知錯誤。

至於我們中華神話中真正的十神器是:第一:河圖洛書。持有者:伏羲

兩者是華夏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祕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爲"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爲地理,故在天爲象,在地成形也,“河圖”的這個“河”,本意指“星河”,星河,銀河、宇宙也,寓意極多極廣,玄妙無窮,深奧無盡。

“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圖”,是表述天地空間變化脈絡的圖案。

一般認爲河圖爲體,洛書爲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爲用。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第二:赭鞭。持有者神農神農遍嘗百草的工具,是一條鞭子,就是著名的赭鞭。赭鞭可謂是上古第一鞭,它雖然沒有開疆拓土的兵器的殺氣和威望,卻具有所有的兵器都無法仰望的榮耀。神農拿着赭鞭,一路鞭打各種花草,通過聞氣味和品嚐味道,來了解和辨別各種草木的平、毒、寒、溫的藥性,據此判斷各種草木治病的功能,分析出哪種草藥能夠治療哪些疾病。

《廣雅·釋器》桃湯赭鞭,爲神農氏用以檢驗百草性味的赤色鞭子與驅邪之物

《搜神記》第一卷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神農氏用赤色神鞭鞭打各種草木,詳盡得了解草木是有毒還是無毒,是涼性還是溫性”

第三:天規,地矩。持有者:女媧伏羲

伏羲女媧圖是用有形的人物來表示無形的太極圖,而且我們可看到伏羲女媧圖上面,兩者都拿着一樣東西。

伏羲手中所執叫(矩),女媧手中所執叫(規)。

在華夏古代把尺子稱爲“矩”。

“規”指的是我們常說的圓規。

故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圓規和尺子,是畫不好矩(方)形和圓形的。比喻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則,否則就不能做好。

所以男性拿着的矩,是畫直線用的。代表男性的剛毅。女性拿着的規,是畫圓用的。代表女性的圓融的陰柔之性。

二者相攜而立,代表剛柔相濟。也代表不可或缺對方。陰陽是相生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喻示着萬物的存在的狀態。

伏羲爲乾(天)、爲陽,女媧爲坤(地)、爲陰,伏羲手拿矩(地方)意味着陽中有陰,女媧手拿規(天圓)意味着陰中有陽。伏羲和女媧呈糾纏狀即寓意他們是陰陽正反,組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玄”。

第四:繁弱。持有者:后羿/大羿?

繁弱這個名字倒是很好聽,文雅之意爆滿,比神馬雷霆神弓,射日弓好聽多了。

此弓相傳是中國上古夏朝的兩位君主仲康和后羿的配弓。由於后羿常常與堯時的大羿混淆﹐所以也有傳聞繁弱是大羿射日時所用的弓(這點便是疑問,若是大羿用的那便是神弓,除了射落九日,還射殺過諸多兇獸。若是后羿和仲康用的只能算名弓;好弓;良弓)

有詩云:“彎繁弱,滿白羽,射遊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乘我大宛馬,撫我繁弱弓”——晉朝·張華·《壯士篇》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扶風歌九首》

“良馬既閒,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眄生姿。”——嵇康·《贈兄秀才入軍》

第五:太陽神車。持有人:羲和

六龍爲架,扶桑爲骨,承載光明和火焰的車架,有着毀滅和造化的神力,羲和駕馭着它更新天地的黑暗和光明!

《初學記·天象部》引爲:“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徐堅引許慎注曰:“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日御羲和載着太陽,駕駛六龍之車,來回於東西天衢

第六:夸父仗。持有者:夸父

作爲最後一任“炎帝”,夸父依舊走上了老一輩“炎帝”的路子,敗北黃帝。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裏焉。

夸父死後,手杖化作數千裏桃林,至此之後桃便是在中國神話中有了“長生”與“治病”等等傳說!

算了,不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