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唐墓橋露德聖母堂,該堂位浦東新區唐鎮老街40號,上海教區最宏偉壯觀的教堂之一。浦東是天主教傳入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在十九世紀中葉,該堂已是這地區的傳教中心。

19世紀90年代,唐墓橋方圓3公里有二三十所小堂,教友達3000人。主日彌撒前來小堂與禮的教徒“半數以上只能站在外面”。爲了使教徒都能夠在教堂內望彌撒,負責唐墓橋堂區的法國傳教士(耶穌會會士)若望-瑪利亞•鄂勞德神父(JOAN-MARIA GOURAUD.S.J.1855-1903,字潤民),約在1870年設想在浦東建造一座大堂,其後在他母親過世後,用其母遺留給教會的十萬銀元仿法國露德聖母大殿式樣,興建此堂。此堂奉“露德聖母”爲主保。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即1894年4月6日)在王充姑貞女所獻的14畝土地上奠基造堂。1895年4月6日開工,24日舉行宗教奠基儀式。“閱二載,工程方竣”,“計公費6萬餘金”。1898年1月2日,倪懷綸舉行祝聖禮,6000多人蔘加。定爲奉、南、川三縣總鐸座堂。

光緒二十九年,(即1904年),教宗庇護十世,對來此朝聖與“告解”、“領主”者,頒賜“全大赦”。唐墓橋天主堂成爲上海教區繼佘山聖母大殿之後的第二個朝聖地。每年五月,來此朝聖者衆多。1947年5月,上海教區惠濟良主教特於批准唐墓橋“朝聖歌”後,朝聖情況空前。

民國4年(即1915年),該堂南側建築假山一座,山洞中供露德聖母和聖女伯爾納德像。1964年後,該堂的宗教活動停止。在“文化大革命”中教堂建築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被鄉農機廠借作廠房,1983年又改爲鄉鑄鋼廠廠房。到了1988年9月教堂已面目全非。1989年9月落實宗教政策後,該堂終於歸還上海教區。金魯賢主教呼請爲修復唐墓橋大堂“齊心協力,慷慨解囊”。

東面(遠景)

1990年初開始修建,於1992年9月竣工。整個修建過程耗資200餘萬,同年10月11日,舉行隆重的復堂典禮。

唐墓橋露德聖母堂因仿法國露德山教堂而名,是浦東地區天主教傳教中心。新堂“結構盡依西式,規模宏敞,廊宇寬大,可容數千人之多”。該堂建築風格爲“哥特式”,長61米,堂內正廳兩翼寬43米,鐘樓高47.5米,整個教堂成十字型,高大寬敞,可容納約2000人。原教堂內正祭臺上的那尊“露德聖母像”來自法國。天主教稱“聖母”曾在法國露德“顯身18次”,並稱“露德聖母”可使病者“獲愈”等等,因此自從唐墓橋有了露德聖母堂。

原拉丁祭臺與法國運來的露德聖母像

堂內束住和肋拱

內部聖壇爲雙環廊式,中廊與兩邊側廊均爲四分肋骨尖券拱頂,坐於束柱之上,與科林斯柱頭相連。尖券、肋骨、拱頂、圈柱等構件均爲木製,工藝難度大。

教堂內走廊

這就是法國Lourdes山洞聖母顯聖後建造的Rosary Basilica,今天她幾乎成爲全世界的露德聖母堂的母本。除了標誌性的高聳單塔,門口一圈壯觀的高架無障礙坡道證明了她所經歷的歲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