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繼軍團隊要做的,就是爲患者徹底切除腫瘤,重建骶骨支撐起脊柱,保證患者能重新下地行走,讓這個年輕母親能夠繼續享受人生。血管和神經行走其間,被蠶食的骶骨所剩無幾,已經失去了連接脊柱和骨盆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導致王女士無法站立。

10釐米×10釐米×9.5釐米的腫瘤,

被侵蝕的骶骨消失殆盡,

密佈着神經、血管的“手術禁區”,

一個29歲的年輕生命,

一句“我想自理,不拖累家人”的患者心聲,

讓一羣敢於承擔、敢於挑戰、敢於面對生命之重的外科醫生,

展開了一場決定命運走向的較量

……

刀鋒遊走“手術禁區”

實力與膽量並存

4月9日,河南省人民醫院E30手術間裏,監護儀正在嚴密監控着一個29歲的年輕生命。

“腫瘤已經充分暴露,準備進行關鍵步驟,大家注意配合,嚴密觀察出血量和生命體徵變化。”

骨科副主任劉繼軍正在目不轉睛地分離神經切除腫瘤

手術器械遊走在患者的脊柱骶骨部位。一個10釐米×10釐米×9.5釐米的巨大腫瘤橫亙在這裏。血管和神經行走其間,被蠶食的骶骨所剩無幾,已經失去了連接脊柱和骨盆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導致王女士無法站立。

面對這種複雜情況,如果操作偏差毫釐,不僅容易導致大出血引發術中休克,而且還會損傷神經,造成下肢活動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礙。

劉繼軍團隊要做的,就是爲患者徹底切除腫瘤,重建骶骨支撐起脊柱,保證患者能重新下地行走,讓這個年輕母親能夠繼續享受人生。

面對高難度挑戰,醫生的自信、經驗和團隊的配合尤爲重要。主任醫師劉繼軍、副主任醫師鍾楚楠、主治醫師張瑜哲在無影燈下密切配合。整個手術過程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就此,河南省人民醫院骨科爲一位29歲的年輕女子成功切除巨大骶骨骨鉅細胞瘤,並完成腰髂重建(骨盆和脊椎連續性生物重建和機械重建),幫助這位年輕的母親重獲生活信心。

輾轉多地就醫

“我想生活能自理,不拖累家人”

精湛的醫術背後,是一點一滴的努力和用心,是甘冒風險的勇氣和擔當,更是對病人的高度負責與同情。

回到4月6日那天,29歲的王姓女士找到劉繼軍,自訴腰腿突然疼痛難忍,雖然之前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但是這次的程度非同往常。她說,原來自己只用躺牀上休息兩天就能好轉,但是這次連翻身都困難,最後竟然無法下牀行走。

半年間,王女士輾轉到多家大型醫院就診,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

劉繼軍說,王女士所患爲“骶骨骨鉅細胞瘤”。

骨鉅細胞瘤是一種侵襲性腫瘤,好發於中青年人羣,女性略多於男性,四肢是常見好發部位,骶骨病變較爲少見。有些患者骶骨發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及時發現,就診時腫瘤體積已經較大。手術是治療多數骶骨腫瘤的首選方案,但是該區域解剖結構複雜,手術風險高、難度大。

眼看着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後已經無法下牀行走。王女士說:“我的孩子還年幼,我想生活能自理,不能拖累家人。”

多學科攜手準備

全方位護佑患者安危

“醫生不打無把握之仗、無準備之仗。對於這位年輕患者,手術不僅要安全,還要讓她正常生活。所以手術有兩大重點。”劉繼軍一邊研究患者病情,一邊說。

王女士的腫瘤巨大,骶神經密佈其中,骶骨本身血運豐富,密佈的骶前靜脈叢緊鄰骶骨前緣。術中,可能導致神經損傷或因大出血危及生命。

骨科團隊聯合多學科專家多次會診,爲王女士設計了周密的治療方案。

首先,爲了控制腫瘤出血,使其硬化便於切除,採用注射地諾單抗的方法,每週注射一次,每次120毫克,連續注射兩週,第四周進行手術。

其次,劉繼軍團隊攜手綜合介入科副主任醫師曹廣邵,通過介入方法將雙側髂內動脈及數根供應腫瘤營養的動脈血管栓塞,使腫瘤血供減少,降低出血風險。

然後,他又與麻醉醫生、手術室反覆溝通,充分擴容,控制性降壓,備足血液製品、加壓輸血器,建立4條靜脈輸液通道,做好應急預案。

爲了讓王女士能夠正常生活,劉繼軍帶領團隊取王女士自身的小腿腓骨,在腰4、腰5椎體與雙側髂骨之間進行骨盆和脊椎連續性重建(生物+機械重建)。

羣策羣力,一臺高難度、高風險的手術才得以成功實施。

術後,護理團隊對王女士精心呵護,從傷口管理到康復訓練,均盡心盡力,爲王女士早日康復爭取時間。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女士的身體正在好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