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春節,在江蘇徐州東侯集火車站東邊鐵路橋的兩邊,雖然僅有一橋之隔,卻出現了截然不同又頗爲奇特的兩種景象:一邊是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歡樂祥和過大年的氛圍;另一邊則是冷冷清清、悽悽慘慘、蕭條荒涼苦苦煎熬的氣象。

爲什麼緊緊相連的兩個地區,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如此奇特的景象呢?實際上,這正是國共兩黨軍隊之間一場沒有硝煙、沒有炮火、沒有槍聲的戰爭。這樣一番有着天壤之別的景象,恰恰提前預示了整個解放戰爭的根本走向和最終結果。

先要把視線放回到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在美國總統特使喬治·馬歇爾的調停下,在重慶達成了一份停戰協定,並予以發佈。這項停戰令要求中國各地的國共兩黨軍隊一律停戰,維持現有狀態,等候通過政治協商會議的方式來解決遺留問題。

1月13日21時,新四軍第4師第12旅第34團爲響應這一停戰協定,結束了與國民黨徐州八集駐軍的對峙。僅僅過了三個小時,國共兩黨的停戰令正式生效。

緊接着,新四軍部隊西進到了徐州東侯集火車站東邊鐵路橋,與從徐州方向東進的國民黨部隊相遇,分別停了下來。這樣一來,國民黨部隊在橋西,新四軍部隊在橋東。也就是說,兩軍以橋爲界,橋東是解放區,橋西是蔣管區,雙方部隊雖然停戰了,但各自守着自己的陣地。

沒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了。這是抗日戰爭勝利後過的第一個“年”,也是國共兩黨停戰後過的第一個“年”。既是勝利年又是和平年,當然要好好地過,這對兩個軍隊來說都是一樣的,但過的情景大不一樣。

按解放區的傳統,過年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就是擁軍愛民,地方各級政府各地羣衆是慰勞部隊,首先是慰勞最前線的部隊。

這在年前若干天就開始了,各種慰勞品送到團部,而後挑選精幹的人員,上好的物品,推着小車,挑着筐籃,上邊放着寫有“保衛和平”“保衛解放區”、“慰問親人子弟兵”等標語的大紅紙條,送到前沿連隊。

連隊也在住村的牆上貼着“保衛和平”、“保衛解放區”、“感謝親人的關懷”等標語,氣氛熱烈,一片過年的景象。

可是國民黨部隊那邊呢?他們駐紮的村子裏、陣地上冷冷清清,卻完全看不到過年的樣子。南方過來的部隊衣着單薄,連走路都縮着頭,冷得很,哪有什麼過年的情趣?

由此可見,兩支軍隊所在的地方雖然僅有一橋之隔,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景。

新四軍34團參謀長警衛員,說了一番話描述得很生動:“我們部隊粗布棉衣又厚又長,暖暖和和,站在那裏威風凜凜,像個小老虎;國民黨的兵,從南方來的,棉衣又短又薄,凍得悽悽慘,彎着腰,縮着頭,活像秋天的雞。”

到了大年初一,這樣的對比就更加鮮明瞭。橋東面很早就有各級首長、機關到前沿連隊慰問,到陣地看望,給執勤的同志拜年問好,溫暖親切。各地來的慰問隊伍,有花車隊、旱船隊、高蹺隊、秧歌隊等,鑼鼓喧天,一片歡騰。有的到哨位前,給哨兵唱一支歌表示敬意,人民軍隊人民愛,人民軍隊愛人民。

國民黨那邊則無聲無息,有的站在村頭向我們這邊看看,轉了一圈走了,有的軍官模樣的人到哨位轉轉,說了幾句什麼走了。村子裏羣衆怕國民黨軍隊騷擾,大多逃跑了,不但沒有鑼鼓,鞭炮,連炊煙都很少,哪有過年的樣子?

同樣的勝利年、和平年,相隔幾十米的兩個軍隊,兩個地區,就是這樣的天壤之別。

有個新四軍戰士頗有點文化水平,乾脆在歌曲《解放區的天》的基礎上,改編出這樣一段順口溜:“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國民黨的天是陰沉的天,村子裏過年不冒煙,同是過大年,相隔天地遠。”

停戰過年,兩軍對比,兩地對比,實際上是一場沒有槍聲、炮火的戰鬥,已經提前預示着三年多後結束的解放戰爭將以共產黨軍隊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可以說,結果誰勝誰敗,歷史早已做了結論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