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燭光裏的微笑》裏也有這樣一段臺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實際上老師們最質樸的希望,就是學生能成爲一個“真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勇於用最赤誠和勇敢的心來面對世界上所有艱難險阻的人。“老師就是一個在付出中收穫幸福的職業”,主持人陳旻用一句話打開了話匣子,疫情期間,許多學校還未開學,老師們就已開始復工復產,“直播授課”成爲了老師們與學生“相約”的普遍方式。

1905電影網訊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我纔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電影《老師·好》裏的這句臺詞,很好地詮釋了簡單、純粹而又真誠的師生關係。

今天,讓我們一起致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人民教師。我們特別邀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與我們共話可愛的勞動者們及電影裏的那些勞動者故事。

[人民教師:“付出中收穫幸福”]

“老師就是一個在付出中收穫幸福的職業”,主持人陳旻用一句話打開了話匣子,疫情期間,許多學校還未開學,老師們就已開始復工復產,“直播授課”成爲了老師們與學生“相約”的普遍方式。

爲了呈現更好的直播效果,老師們紛紛“出招”,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深覺感動。

談到直播上課的感受,吳冠平表示“第一次做網絡主播的感覺是既美好又殘酷”,他解釋道,“美好就是有更大的傳播空間和人羣”,殘酷卻殘酷在“同學們都以黑屏或者是非本人的圖像出現在你面前”。

實際上,在疫情之前,線上授課就早已不是新鮮事,在數字化的互聯網時代,甚至催生了一些“網紅老師”。他們藉助網絡的傳播方式爲全國人民所熟知,他們的線上課程也吸引了千千萬萬人。

復旦大學的陳果老師、中國政法大學的羅翔老師都是很好的例子,他們也代表着新時代的人民教師不一樣的風采。而唯一不變的,則是每一代老師不同風格之下,同樣抱持的理想主義的職業情懷。

[銀幕中的人民教師]

放眼望去,八九十年代的國產電影中,老師多半是女性形象,如《燭光裏的微笑》《苗苗》《美麗的大腳》等,而這些影片中的老師多有一種媽媽般的溫暖。“換句話說,是強調了老師‘德’的那部分,以德服人”,吳冠平介紹道。

後來,銀幕中的教師角色則漸趨個性化、多樣化,“你會發現變得有意思了”,吳冠平說。

在近些年的教師題材影片創作中,這種變化更加鮮明可感。《老師·好》《大師兄》《少年班》等影片中的老師角色性別轉換成了男性,並且都有自己的“絕活”,而不僅僅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與此同時,他們教書育人的理念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強制式教育不再是首選,很多時候,他們甚至願意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和成長。

在電影《少年班》的最後,孫紅雷和一個阿姨跳舞,阿姨說:“我這個孩子呀,就是厭學,不愛學習,你說怎麼辦?”孫紅雷說:“這問題,你問我就問對了。”她說:“那你說說怎麼辦呀?”孫紅雷說:“不用辦,讓他自己去吧。”

這些人物形象映照着時代變遷下教育革新的成果,同時也貼合了年輕受衆的口味。就連《哪吒之魔童降世》裏哪吒的老師太乙真人都與過去的形象截然不同,成爲了受如今年輕人喜歡的老師。

[時代在變,教師的心沒有變]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目前全國共有職業教師1672.85萬人,這1672.85萬人正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是他們,撐起了中國教育的未來。

隨時代變化,現實與銀幕中的教師形象都在悄然改變,但“不變的是教師的理想主義職業精神”。他們永遠擔當着那個“傳道、授業、解惑”的關鍵角色,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溫暖的明燈。

電影《少年班》中,少年班的開學典禮上,班主任周知庸對學生說,“你們本來的命運可能是農民、工人,但是今天你們來到了這裏,少年班,你們就有機會成爲你們自己。”

而在影片後半段,少年班被取消,學生心情沮喪,他再次鼓勵學生,“當你們來到十字路口的時候,你們,一定要傾聽內心最勇敢的聲音,當命運需要你們去逆風飛翔的時候,就不能隨風而去”。

電影《燭光裏的微笑》裏也有這樣一段臺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實際上老師們最質樸的希望,就是學生能成爲一個“真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勇於用最赤誠和勇敢的心來面對世界上所有艱難險阻的人。

“所以我們說‘傳道、授業、解惑’,‘道’是什麼?這些電影裏傳遞出來的樸素、感人的語言,可能就是道”,吳冠平補充道。

“老師”,是他們共同的名字;“育人”,則是他們不變的追求。文首的那句話,其實更是每位學生希望說給老師聽的心裏話——因爲你們的存在,我們才得以開啓燦爛的人生,收穫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