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謝赫“六法”中,以“氣韻生動”爲品評中國繪畫的首要標準,南朝以來自唐、五代至宋元及明清迄今,依然爲人們首肯。何也?中國繪畫無論寫意工筆、造境寫境,或“以我觀物,物皆着我色彩”,或“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皆離不開“物”——自然也。而自然本身,天地山川草木花樹,是活潑潑的,具有精神靈氣的,中國繪畫旨在彰顯出自然此種無以名之的內在精神,從而表達一種天人合一與生命運行的和諧,啓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

  “氣韻藏於筆墨,筆墨都成氣韻”,無論荊關李範、劉李馬夏,還是董巨、二米、趙高、元四家及董、陳、“四王”吳惲,前者獨擅表現北方“峯巒高聳、骨體堅凝”的自然景物,筆墨方剛奇峭,強在骨力而呈莊重雄強之美;而後者則肆力於表現“山勢平緩,煙水縹緲”的江南風光,筆墨圓渾柔韌,具蒼茫平茂清潤意趣之美。中國繪畫,尤其是傳統寫意畫,通過筆的力度、墨的韻致之移情,將畫家主體所追求的意趣和境界、簡約與高古的藝術追求變爲可能,筆墨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以書入畫,畫含書趣,書畫相融。中國繪畫根植於書法藝術,其書法性更集中地體現於以元人爲代表旌揚文人畫思潮主流的南畫——“只一寫字盡之”。“寫”,披露出南畫山水藝術審美特徵與技法表現特色的箇中端倪。

  “工畫者多善書”。中國書法作爲一種線性藝術,爲中國繪畫提供了技巧與美學的原理,書法是畫法的重要基礎和元素,書法用筆乃繪畫用筆的基礎與基石。古代君子講究“君子不器”,講究“通才”。古往今來全能型大書畫家莫不工詩擅文,以詩文涵養繪畫的精神氣韻,以書法筆墨提升繪畫筆墨。詩文書法與繪畫既是中國傳統文人的“技”,又是他們的“道”,皆是人生之境界氣象的映照。今人之繪畫創作有窘困於筆墨語言貧乏者,畫大畫只是尺寸的放大,單調的繪畫筆墨的簡單重複,究其原因在此矣。

  “筆墨當隨時代”,並非否定筆墨傳統,對清湘老人此語當認真審視以窺真詮,不可管中窺豹以偏概全。“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源”,概莫能外。“筆墨當隨時代”,筆墨應當隨着畫家對生活新的感受與表現同步發展,“借古”而“開今”,極古極今,道通爲一,真諦是否在此耶?

  (文章源於網絡,畫作選自林運軍)

  作者簡介

  林運軍,男,貴州清鎮人,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龍美文化簽約藝術家。字阿運,緣運堂齋主,號遊夢山人、鎮西衛之翁、引葉蔗勒居士。幼承庭訓,尤好書畫、篆刻,染墨習書、習畫近三十載,從歐楷入手,臨習過張遷、好大王、始平公、羲之、獻之、東坡、張旭、懷素、孫過庭等書體,書法講究筆實墨深,用筆松活,體式簫散,率性天真,形散神逸。繪畫涉獵人物、畫鳥,最終以山水爲本,臨習過賓老、八大、王蒙、巨然、髡殘、石濤、大千、王鏞等名家山水,以書入畫,野趣率性,落筆大膽,層層積墨,自然生成森嚴之氣勢,渾厚綿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靈性和放浪的野逸。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央企各類大賽並獲獎,作品參加過中國華能集團書畫大賽獲獎並被永久收藏,其他部分作品被相關企事業單位、國內外藏家永久收藏。

  藝術需要耕耘,創作值得回報

  掃碼諮詢藝術經紀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