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昌平这个人,并非李柏舟一党,而是太子一直安插在中书令身边的棋子。所以说,太子并非看起来那般软弱,该有的运筹帷幄还是有的,只是他这个人本质上过于善良仁义,又不肯把事情做得太绝,因此才会显得处处受人牵制,十分被动。

作者墨舞盈屏

《鹤唳华亭》剧中的皇帝和太子,真乃一对现世冤家。明明是对亲父子,却还要彼此相互博奕,最终弄的两败俱伤。

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真的就像我们所见到的一样,单纯为了权衡朝局而为之,是个明智又颇具铁血手腕的君主吗?

同样,太子也真如我们所看到的那般不成器吗?

当然不是。

先看一下太子

1、在《鹤唳华亭》这部剧中,太子这个人设,在最初的十多集里,可谓命运多舛、磨难不断,以至于把罗晋扯出了很多的眼泪。

在几度哭到腿颤之际,我们难免会对太子产生怜悯之心,甚至觉得他有点不堪重任,这也太软弱了吧!

是的,连最初的我也这样认为。但后来发现,我错了。太子并不软弱可欺,反到颇具心计,而且还懂得避重就轻、适时隐忍。

《鹤唳华亭》剧中的两处错误认知,我来给大家纠正一下

2、作为一部剧里的男一号,是不可能就这么一直窝囊下去的,太子的忍耐势必会有个度,一旦过了肯定就会反击。

其实,有一处大家恐怕会忽略,甚至在认知上还会判断失误。

要说太子的图谋,从很早就已发起,只不过有些过于心机,很多人都未曾料到而已。

许昌平这个人,并非李柏舟一党,而是太子一直安插在中书令身边的棋子。

《鹤唳华亭》剧中的两处错误认知,我来给大家纠正一下

他看似帮着李柏舟对付过太子好多次,可那只不过都是故意做出来的假象。

要想钓上大鱼,相应的付出也还是会有的。想要得到李柏舟的赏识,继而打进对方的利益核心,这也是一种必备的事先铺垫。

也只有这样,日后才能搜罗到李柏舟违法乱纪的铁证,继而一举将其拿下,不给他任何再翻身的机会。

3、许昌平的真正身份,其实是前朝太子的遗孤。

前朝太子在和当朝皇帝,当初争夺帝位之时不幸落败,后来是当朝太子的母后,暗地里将许昌平和其母救出,最终才得以逃出生天。

许昌平一直都是太子的人。

有好多事不能只看表面,因为有的人会藏得很深,就像谍战片里的间谍,明明平时与身边人称兄道弟,实则是要捅刀子的人。

后来许昌平因为科举高中探花,就被皇帝留在了身边。从此,这枚棋子才算真正开启了进军的模式。

太子的图谋,也开始一步步呈现出雏形。

所以说,太子并非看起来那般软弱,该有的运筹帷幄还是有的,只是他这个人本质上过于善良仁义,又不肯把事情做得太绝,因此才会显得处处受人牵制,十分被动。

4、太子的反攻,最终还是打响。为了屈死的老师,也为了那些真心爱他和拥戴他的人。

有所选择就会有所牺牲,但为了心中的理念,即便再难也要去执行。

就让我们一起为太子助力,向这个世间的一切不公和阴谋发起挑战。

再看一下皇帝

《鹤唳华亭》剧中的皇帝,猜忌心非常重。

《鹤唳华亭》剧中的两处错误认知,我来给大家纠正一下

1、顾思林当年可是助力皇帝登上大宝的人,皇帝反过来却总想着置人家于死地。

这里的欲加之罪自不会少,强加的莫须有的揶揄之词,也自然会冠冕堂皇。可顾思林都认了,因为他想保全太子。

一度被解除兵权的顾思林,并未因此就到处作妖,而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以求能安度晚年。

可后来又有外族来犯,皇帝缺人统兵,不得已又重新启用顾思林,但他依旧对顾思林有所忌惮,可谓时时不放心。

再后来,皇帝不但令长州刺史李明道押军裹挟顾思林,以此作为牵制。甚至借故,将顾思林儿子顾承恩的功名也给罢除,从此还不准再踏入仕途,这分明就是要直接断了顾家的后继。

2、再者,明知顾思林是太子的亲娘舅,皇帝还处处打压太子,难道就不怕顾思林真的心生怨怼,起了反叛之心。

《鹤唳华亭》剧中的两处错误认知,我来给大家纠正一下

顾思林此时,正在前线枕戈待旦,做为皇帝的却在处处掣肘下绊,还怎么让人安心打仗。

这不是有意在逼着人家造反吗?真是让人搞不明白。

还能皇帝都这样,不喜消停,就爱瞎折腾。什么时候玩到社稷危矣,再重整山河吗?

什么权衡利弊、维持朝局的平衡,像这种毫无节制的猜忌,只能让局势越发动荡。

真正威胁皇帝的人就在他的身边,他想动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能选择暂时隐忍,以至于让国之重臣卢世瑜和陆英接连惨死。

3、皇帝打眼望去是挺有威严,似乎也颇具些铁血手腕,实则不然。他其实就一糊涂蛋。

好好的一片山河,后来竟被他给弄得一时风云际会、狼烟遍野。最终好人大都嗝屁,只留下些见风使舵的宵小之辈。

你说皇帝是真蠢,还是假聪明?

算来算去算自己,这是亘古不变的大道理。有时的过于算计,其实,就是将自己给置入困境的开始。

总而言之,皇帝并非看上去那般英武睿智,更不是什么千古明君。

同样,太子也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一无是处。反而处事胸有成竹,颇具雄韬伟略,也不乏侠骨柔情。

这才是正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