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对于中央的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曾经尝试将诸侯国的权力收回一些,然而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并且在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定,然而对于汉朝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剩下的那些诸侯同样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第一个,便是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遣大将庞涓去攻打赵国,一路上,魏军势如破竹,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允诺,并命令田忌为将领,使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事领兵出发,援救赵国。

《孙子兵法》有云:上者罚谋,中者伐交,下者伐兵。而最高明的计谋,就要属于阳谋了,就是站在明面施策,却让对手们不得不跳。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就有最著名的两大阳谋,敌方明明知道是陷阱,却不得不跳,千年以来无人能解决,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便是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遣大将庞涓去攻打赵国,一路上,魏军势如破竹,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允诺,并命令田忌为将领,使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事领兵出发,援救赵国。

孙膑和庞涓是多年的师兄弟,他对庞涓十分了解,当时田忌向直接进军邯郸,逼迫魏国撤退,然而孙膑却阻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现在魏国精兵尽出,大人直接去攻击空虚的魏国后方,那么邯郸之围一定能够解决。田忌依令从事,果然魏国国内告急,魏军离开邯郸,中途又陷入到了伏击和齐国战于桂陵,魏军疲于奔命,溃不成军,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故事。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也曾经用过这个计策,赤壁之战后,想要报仇的曹操继续率领30万大军直扑江南,诸葛亮和刘备接到了求救信,反而是给马超写去了一封书信,说服他给被曹操杀害的兄长报仇,直取曹魏后方的关中,为此曹操只好罢兵回救。

第二个阳谋,要属汉朝的推恩令了,在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稳固天下民心,重新分封了有封国的诸侯王,虽然异性的诸侯王基本都被剿灭,然而同姓的依然广泛存在。

这对于中央的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曾经尝试将诸侯国的权力收回一些,然而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并且在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定,然而对于汉朝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剩下的那些诸侯同样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究竟怎样才能在不撕破脸皮的情况下将他们的势力瓦解?汉景帝的继任者汉武帝在主父偃的提议下,开始进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封给自己的子弟。

这样以来,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趁机加以制衡削弱,这样一来,威胁到汉政权的诸侯王们就不复存在了。诸侯们明明知道汉武帝的推恩令不怀好意,然而他们能够反对吗?

手心手背都是肉,天子都同意你自家管理土地了,你会将领土分给其他的儿子吗?实际上,汉政府巧妙的将诸侯国和中央的矛盾转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矛盾。按照主父偃的话来说就是:“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围魏救赵和推恩令这两个绝招,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而且可谓是屡试不爽,对此,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