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對於中央的王朝產生了很大的威脅,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曾經嘗試將諸侯國的權力收回一些,然而卻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並且在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叛亂被平定,然而對於漢朝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剩下的那些諸侯同樣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第一個,便是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遣大將龐涓去攻打趙國,一路上,魏軍勢如破竹,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允諾,並命令田忌爲將領,使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爲軍事領兵出發,援救趙國。

《孫子兵法》有云:上者罰謀,中者伐交,下者伐兵。而最高明的計謀,就要屬於陽謀了,就是站在明面施策,卻讓對手們不得不跳。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就有最著名的兩大陽謀,敵方明明知道是陷阱,卻不得不跳,千年以來無人能解決,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個,便是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遣大將龐涓去攻打趙國,一路上,魏軍勢如破竹,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允諾,並命令田忌爲將領,使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爲軍事領兵出發,援救趙國。

孫臏和龐涓是多年的師兄弟,他對龐涓十分了解,當時田忌向直接進軍邯鄲,逼迫魏國撤退,然而孫臏卻阻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現在魏國精兵盡出,大人直接去攻擊空虛的魏國後方,那麼邯鄲之圍一定能夠解決。田忌依令從事,果然魏國國內告急,魏軍離開邯鄲,中途又陷入到了伏擊和齊國戰於桂陵,魏軍疲於奔命,潰不成軍,這就是有名的圍魏救趙故事。

《三國演義》裏面,諸葛亮也曾經用過這個計策,赤壁之戰後,想要報仇的曹操繼續率領30萬大軍直撲江南,諸葛亮和劉備接到了求救信,反而是給馬超寫去了一封書信,說服他給被曹操殺害的兄長報仇,直取曹魏後方的關中,爲此曹操只好罷兵回救。

第二個陽謀,要屬漢朝的推恩令了,在西漢建立初期,劉邦爲了穩固天下民心,重新分封了有封國的諸侯王,雖然異性的諸侯王基本都被剿滅,然而同姓的依然廣泛存在。

這對於中央的王朝產生了很大的威脅,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曾經嘗試將諸侯國的權力收回一些,然而卻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並且在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叛亂被平定,然而對於漢朝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剩下的那些諸侯同樣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

究竟怎樣才能在不撕破臉皮的情況下將他們的勢力瓦解?漢景帝的繼任者漢武帝在主父偃的提議下,開始進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封地封給自己的子弟。

這樣以來,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趁機加以制衡削弱,這樣一來,威脅到漢政權的諸侯王們就不復存在了。諸侯們明明知道漢武帝的推恩令不懷好意,然而他們能夠反對嗎?

手心手背都是肉,天子都同意你自家管理土地了,你會將領土分給其他的兒子嗎?實際上,漢政府巧妙的將諸侯國和中央的矛盾轉化爲他們自己內部的矛盾。按照主父偃的話來說就是:“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圍魏救趙和推恩令這兩個絕招,在歷史上多次出現,而且可謂是屢試不爽,對此,你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