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摟住母親的肩膀,一起看舊照片。(救助站供圖)

工作量大

成果可喜

這種尋人方式正式使用兩三個月,已幫近十名流浪人員找到了家人

廈門日報訊(記者廖閩瑋見習記者柯笛)走失6年多的陳女士,終於與家人團聚了——在廈門市救助管理站中,身材瘦小的她,緊緊攬着媽媽的肩膀,翻看手機裏的老照片。

昨日,救助站中的四名女性流浪人員,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和家人團聚。此外,最近還有五名男性流浪人員也成功找到家人。

救助站工作人員說,今後還會陸續有喜訊傳來,更多找不到家人的流浪人員,都有望回家了。這多虧了我市救助管理站與警方攜手合作,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幫助流浪人員尋找家人。

現場

六年苦尋 親人終團聚

怔怔地彼此看着對方,記憶打開淚匣子,血脈親情讓他們彼此靠近。她慢慢摟緊了母親的肩膀,六年來第一次找回了家的溫暖。母女二人依偎着,一同翻看手機裏六年前的老照片。

她姓陳,她的弟弟說,他們是翔安人,姐姐小時候智力正常,但後來不知受了什麼刺激,有時會自說自話,後來需要喫藥控制,“六年前姐姐出嫁後,在婆家走失,只知道是一天晚上離家後就再也沒回來。”

六年來他們始終未放棄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前天,他們接到派出所的電話欣喜若狂,立即趕到救助站。說話間,心緒起伏的陳先生忍不住落淚。

陳女士一家剛剛團聚,與她同村、同姓、同年走失,目前同在救助站內的另一名女性流浪人員,也迎來了自己的親人。由於丈夫腿腳不便,大伯與侄兒前來接她回家,雖然六年不見,大伯一進門,這位陳女士就緊緊拉住他的手笑了。侄兒說,嬸嬸智力有些低下,六年前與小叔在翔安坐公交時,誤以爲到站就提前下車了。小叔發現後回頭尋找,就已經不見人影了。六年來,家人也曾多方查找並刊登尋人啓事,沒想到如今纔在救助站重逢。

兩名女子的家屬都握着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手,反覆說着感謝。

幕後

案頭千份資料

正在逐一排查

救助站工作人員說,以前他們尋找流浪人員的家屬,主要靠口音判斷、尋找他們身上的字條、查找他們身上是否有家人的聯繫方式等。“這些流浪人員往往很難直接說出有價值的信息。”工作人員說,只能通過報警、登報尋親、在民政部尋親網錄入人員信息、請警方提取DNA等方式進行查找。近期開始與警方合作,推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對流浪人員進行比對。

具體的流程是:警方派人到救助站採集人像,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信息比對,將相似結果發給廈門救助站,接下來再由救助站工作人員進行比對、篩查。救助站工作人員說:“除了明顯的差異,比如性別、年齡差距明顯的,其他相似的結果,我們需要挨家挨戶聯繫,詢問其家中有沒有人走失。如果有,就發照片讓家人辨認。”

人臉識別並非減輕工作量,事實上是尋找線索、圈定範圍,接下來的工作依然十分煩瑣,需要比對的資料堆滿了工作人員的案頭。記者注意到,其中有一位走失者是“大衆臉”,甚至識別出50個相似度90%以上的面孔。

目前單是女性流浪人員,就有一千多份通過人臉識別傳來的材料正在排查中,加上男性流浪人員的材料,那就更多了。不過,辛苦是有回報的,這種尋人方式正式投用兩三個月,目前已有近十名流浪人員找到了家人,是個非常好的開始,相信隨着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流浪人員有望儘快回家。

流程

警方派人到救助站採集人像

警方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信息比對,將相似結果發給廈門救助站

救助工作人員比對、篩查,找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