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这一年,是庚寅年,所以父亲唐广德为他取名——唐寅。

唐寅为家中长子(长子排行“伯”),又属虎,所以他便字伯虎——老唐家在庚寅虎年所生的老大!

正德己卯年(1519年), (明)张灵《唐伯虎像》

时年唐寅50岁

唐家原也算是名门望族了,在历史上也曾出过许多显赫人物,比如出生在晋昌的前凉(301-376)将军唐辉、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宋神宗时的副宰相唐介。

唐寅《秋风纨扇图》署款“晋昌唐寅”

不过,到了唐伯虎的亲爹——唐广德这一代,家道中落,无奈在苏州吴趋坊开了家小酒馆。

唐寅 菊花与鸡图

成化十九年(1483)的一天,文林(文征明的爸爸)去吴趋坊唐家酒馆吃酒。当酒兴正浓之际,文林无意间瞟见个十四五岁的伙计,生的是眉清目秀,面如傅粉。

文林谦逊地询问掌柜的,这个英俊少年是谁,唐掌柜容光焕发的说道:乃犬子——伯虎也!

唐寅《事茗图》署款“吴趋唐寅”

从此,唐伯虎就认识了那个人——文征明,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成化二十一年(1485),16岁的唐伯虎考苏州府的秀才,没怎么看书复习的他,却考了个苏州第一:

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

——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

唐寅 观瀑图

弘治十一年(1498)的全省乡试,更是让苏州唐家扬眉吐气。出身商人之家的唐伯虎,考了个全省(南直隶)第一的“南京解元”,名扬江南。

唐寅 「南京解元」印

作为“别人家儿子”的唐伯虎,俨然是个天才,文爸爸也是格外欣赏!不过,唐解元的轻佻性格,也着实让文家父子头疼不已:

有一次,唐伯虎想故意捉弄、戏谑一下文征明,约文征明来一个苏东坡《赤壁赋》式的雅集,泛舟石湖,饮酒赋诗。

等文征明上了船,《赤壁赋》式的雅集立马变成了《金瓶梅》式的“雅集”,一大群花枝招展的歌姬出场了!文征明当即跟唐伯虎翻脸:要么我下船,要么她们下船,否则我就跳湖!

——项元汴《蕉窗杂录》(译)

唐寅 孟蜀宫妓图

成为“省状元”后,唐伯虎得意忘形,寻欢作乐,全然不顾接下来更为重要的京城会试!

弘治十二年(1499)的这次会试,火了两个人:一个是浙江余姚的学子——王阳明,他金榜题名,此后名垂青史;另一个是苏州才子唐伯虎,他既落了榜,还蹲了监狱。

明 唐寅 山路松声图

这一年初春,唐伯虎和富家公子徐经携伴赴京,两人形影不离,预备参加今科会试。

到了北京,唐伯虎招摇过市,其浮夸的性格显露无疑。还没考试呢,唐伯虎就“大言不惭”的豪言「会试第一,非我唐寅莫属」!

唐寅 步溪图

结果,一场弘治年间最大的科场舞弊案爆发,闹的满城风雨,举国皆知!科举舞弊一案,彻底改变了唐伯虎一生。

关于唐伯虎舞弊一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者江兆申的研究,大致复原一下当时的情境:

弘治十一年(1498),唐伯虎在应天府(南京)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第一的解元。录取他的正是一代名臣——梁储(1451-1527)。

梁储回京复命,向会试的主考官程敏政(1446-1499)推荐了苏州籍贯的唐伯虎。

梁储深信唐伯虎的真才实学,于是帮忙把唐伯虎的文章拿给程敏政翻阅。

在历史上,苏东坡之所以考中进士,就是因为梅尧臣慧眼识珠,把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从弃卷中挑出,推荐给了主考官欧阳修。

程敏政看过唐伯虎的文章,赞赏有加,产生了录取唐伯虎的想法。

唐寅 立石丛卉图

翌年(1499)春,唐伯虎、徐经赴京,拜会程敏政。程敏政在给唐寅、徐经的一次讲学中,无意间讲到了元代儒家大师刘因的《退斋记》。这本书,唐伯虎很早就通读过,且烂熟于心!

接着,贡院开考,考题正是刘因《退斋记》。唐伯虎、徐经,还有同乡都穆都顺利完成了会试。

考完之后的唐伯虎,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得意忘形,俨然独占鳌头,金榜题名在望。很显然,唐伯虎的得意洋洋,令生活清贫、埋头苦读的都穆,心中很不是滋味!

几天后,都穆在和旁人闲聊时,以发牢骚的口吻把“程敏政讲题”一事说了出来。结果,都穆的牢骚话,成了官员华昶上奏弹劾程敏政泄题的根据。

都穆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句牢骚话,被人利用,最后演变成了骇人听闻的“考题外泄事件”。

唐伯虎、徐经、程敏政均被锦衣卫捉拿下狱。大学士李东阳(另一位主考官),对程敏政的人品持信任态度。为了帮助程敏政洗脱嫌疑,李东阳把已经录取了的唐伯虎、徐经除名。

既然唐、徐二人都没考上,那又何谈作弊呢?但鉴于徐经给程敏政家仆送礼一事的实锤,最终,皇帝选择从轻发落:释放了唐伯虎和徐经,但革除功名,黜为浙江小吏!

从此,江阴徐家,很少有子孙再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徐家富甲江南,有粮有田,又不去考试,那干嘛去呢?

全国各地游山玩水!

最终,徐经的后人,出了个闻名全国的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癸丑之三月晦),还被国务院确立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刻本

“博学雄才,为一时冠冕”的程敏政,出狱第四天便郁郁而终,天下冤惜。据坊间传闻:弘治十二年(1499)科场舞弊案发生之前,傅瀚官居礼部左侍郎,程敏政官居礼部右侍郎。

所以,傅瀚指使华昶弹劾程敏政。果然,弘治十三年(1500),傅瀚便升任礼部尚书。《明史·程敏政传》也记载:

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华)昶奏之。

——《明史·程敏政传》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唐伯虎无疑就成了牺牲品。

后来,都穆获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此而悔恨终身。根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记载:都穆因“诬告唐伯虎”而受到了苏州文人圈的排斥。

唐伯虎被朝廷“黜为小吏”。他视这为奇耻大辱,所以拒绝上任。文征明理解他,只好托关系,让吴宽给当地巡抚打了个招呼。

唐寅 临<韩熙载夜宴图>全卷

逃过一劫的唐伯虎,顿时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

请君听我歌且舞,生死寿夭皆由他。

——唐寅《闲中歌》

1505年,唐伯虎自暴自弃的行径,终于让文征明提笔写下了“劝诫书”。只可惜,文征明的“忠言”,对当时的唐伯虎而言,有点“逆耳”!

唐伯虎选择“左耳进,右耳出”,还学习嵇康,煞有介事的给文征明回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寅顿首征明足下。……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谨覆。

——唐寅《与征明书》

直到正德八年(1513),唐伯虎才理解文征明的良苦用心,体会到“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他感慨良深,就又给文征明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两人重归于好:

昔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寅长征明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征明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

——唐寅《又与征明书》

唐寅 墨梅图

唐伯虎的悲惨遭遇,不仅没有让苏州士绅疏远他,反而还赋予他一种受害者的“光环”,引起了江南士人的一致同情,逐渐被传奇化。

唐伯虎感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自号六如居士!

唐寅“六如居士”印

又在苏州郊区的桃花坞,盖了一座“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他在“桃花庵”画画、写字,自食其力,蔑视权贵,对自己鬻画为生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日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寅《言志诗》

唐寅 临李公麟饮仙图局部

卖画收入尚可,生活也总算有了着落。可是,唐伯虎高兴不起来,他低落、愁苦,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唐寅《落花诗》

花是娇艳欲滴的,美艳动人的,只可惜直到花落凋零,也没人欣赏。唐伯虎只好把落花细拾并埋葬起来:

唐寅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有时大叫痛哭。

至花落,(唐寅)谴一小仆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唐仲冕《六如居士外集》

唐伯虎葬花的情节,在200年后,被另一位落魄文人借鉴和挪用,他名叫曹雪芹。“黛玉葬花”,也成了整部《红楼梦》的经典桥段之一。

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唐伯虎依旧放浪形骸,浪迹于青楼、酒肆之间,成了江南炙手可热的书画大才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伯虎偶然间结识了同样命途多舛的苏州名妓——沈九娘。

沈九娘善解人意,才貌双全,在唐伯虎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正德元年(1505),唐伯虎冲破礼教的束缚,正式娶沈九娘为妻。

唐寅 茅屋蒲团图

唐伯虎一生前后娶了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徐氏,红颜薄命;第二任妻子何氏,爱慕虚荣,在科举舞弊案之后,“夫妻反目成仇”。

第三任妻子便是沈九娘。她温柔贤淑,尽心照顾唐伯虎的饮食起居,让心灰意冷的他感受到了温暖。

正德七年(1512),相濡以沫的沈九娘因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唐伯虎伤心欲绝,哭成了个泪人。此后,唐伯虎对她恋恋不忘,多次作诗思念: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唐寅《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正德九年(1514),蓄谋已久的宁王朱宸濠准备网罗人才,意图谋反。在苏州地区,宁王征聘了唐伯虎和文征明:唐伯虎重燃了做官梦,欣然赴约;文征明则谨小慎微,婉拒了宁王之邀!

这一次,唐伯虎长了心眼。在得知朱宸濠欲举兵叛乱之后,他便在大庭广众面前“赤身裸体,佯装疯癫”。

裸奔这事,也只有魏晋名士这么干过!宁王朱宸濠感觉很没面子,下不来台,只好放唐伯虎归了家。

唐寅 骑驴归思图

从此,他流连于烟花酒巷,完全杜绝了功名与仕途的念想!

他卖画的收入,远不够他吃喝玩乐的支出,时常寅吃卯粮,以至穷困潦倒: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

鬓边旧白增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

——唐寅《落花图咏》

唐寅“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印

嘉靖二年(1523),唐伯虎的健康每况愈下,多年来的酗酒、纵欲终于掏空了他的身体。

唐伯虎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此时的他已经超脱生死,坦然面对死亡的降临: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寅《临终诗》

诗罢不久,唐伯虎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

唐寅园(苏州市姑苏区解放西路146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寅墓(苏州市姑苏区解放西路146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寅园荷花池(苏州市姑苏区解放西路146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弟弟唐申外,家属就只有一个女儿(嫁给王宠之子王龙冈)。按古人儿子传嗣的标准,唐伯虎可谓身后萧条,香火无继。

由于无子,他的丧事由好友文征明、王宠、祝允明等料理。祝允明惋惜之余,为唐伯虎撰写了感人至深的墓志铭。

唐寅 仕女图

唐寅画、文征明、祝允明题

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经过许多笔记、野史及方志的添油加醋,一个才华横溢却因朝廷不公而陷入穷困,故只有以书画、诗酒抒其愤懑的才子形象便被慢慢塑造了出来。

在文化史上,唐伯虎跻身于“明四家”、苏州“吴门四才子”,也是江南的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

到了民间,唐伯虎跌宕起伏的一生,更被赋予传奇色彩,成为茶楼酒肆、坊间百姓的谈资。

以至于唐伯虎的妻子沈九娘,被望文生义、以讹传讹,误以为唐伯虎娶了九位妻妾:先娶妾八位,后来点秋香,八美变九美(合九娘之数)。

这一轶事,通过小说和曲艺的推波助澜,以及近代电影的添油加醋,最终形成“唐伯虎点秋香”这一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

冯梦龙《警世通言》“唐解元三笑姻缘”

唐伯虎的生平被写入官方正史,他的事迹被编入戏说演义的稗官野史。他的书法、绘画成为艺术史的珍贵藏品,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大加赞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