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力

▲ 設計效果圖©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圓形是自然界中一個重要的母題,不論在有機還是無機的事物中,圓形處處存在。圓形的各向同性使得圓形之間能夠不定向而緻密地接觸與排列,這種高密度造就了流通與交流的高效性。同時,圓形的向心性使得圓形空間成爲一種天然適於共享的空間。

以年輕創客羣體需求爲目標導向,針對當下中國城市社區模式存在的封閉、相互隔絕、公共空間匱乏等問題,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新型“通訊器”切入,設想將建築作爲一個增進人與人交往與共享的“通訊器”,提高交流溝通效率。藉助圓形母題帶來的高效性與共享性,一個爲年輕創客羣體量身設計的新式“通訊器”得以實現。

設計初衷Intention

當下中國城市的社區模式大還都屬於封閉式小區的類型,高聳的住宅樓,相互隔絕的住房,匱乏的共享空間都嚴重降低了人們交流溝通的效率。對於年輕創客而言這種社區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因爲它嚴重忽視了類似創客的這種新型年輕羣體更重要的訴求。而這一羣體所佔比重的逐年上升,勢必會帶動城市包括居住社區在內的一系列承擔着不同功能的空間組織模式與秩序進行革新。這是一個城市前進的重要動力。

▲ 年輕羣體的定製化需求©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因此,我們想到設計一種新型的“通訊器”,不同這個詞以往的狹義概念,我們認爲建築也可以成爲一個增進人與人交往的“通訊器”。當下的種種無線通訊器跨越了空間和時間,但是也使的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大減少,爲了滿足年輕創客們的居住工作與社交需求,我們決定用建築作爲媒介改善這一問題。

▲ 不同類型的通訊方式©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圓形是自然界的一個重要母題,不論是有機的還是無機的事物,圓形處處存在。我們認爲有兩個重要的特性使它如此受歡迎,那就是它的各向同性和向心性。

各向同性使得圓形之間能夠不定向的緻密的接觸與排列,這種密度是其他簡單圖形無法做到的。而這種高密度造就了流通與交流的高效性。比如原子分子、生物細胞、岩漿岩、蜂巢或者音樂廳牆壁上的多孔吸聲材料等等都在沿用這種規律。緊密而高效,這也正是當下年輕創客們所需求的。向心性使得圓形空間成爲一種天然適於共享的空間,而共享空間同樣是年輕羣體的必須品。藉助圓形母題帶來的高效性與共享性,一個爲年輕創客羣體量身設計的新式“通訊器”得以實現。

▲ 針對創客羣體的空間設計©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場地確定Site Selection

1000個小單元組成的新式社區,定位是在一二線城市的中心,服務對象是年輕創客一類的新生羣體,我們首先想到了煙臺市中心所城裏地塊的城中村。

▲ 該地區創客羣體的外部條件©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該處場地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1)地處於市中心,年輕工作者聚集,工作與創業機會豐富;

(2)新老城更替問題突出,對於國內的老城更新有代表意義;

(3)該地塊的老式居住社區模式需更新。

立足於該基地有助於思考並解決當下中國城市發展過快帶來的城中村問題和社區模式問題,並有助於進一步改善部分年輕工作者羣體無處容身、無良處容身的窘境。

▲ 設計現狀©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建築生成Building Generation

整座社區實際爲一個單體建築,層數爲三層,空間開敞,邊界界面對外開放,保留原有社區的路徑,整個建築內外流通性強、可達性高。屋頂分裂並設計有采光通風開口。建築沿街一側的兩端與十字路口處設計有小型廣場作爲對原有道路的補充,起到過渡緩衝的作用。

平面佈局由三種尺度的圓形單元隨機排列,這三種尺度的圓形單元分別是居住單元、共享單元和公共單元。在原有民居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和轉換,利用計算機的隨機排布與篩選模式,我們使得共享與公共單元均佈於每層建築平面,同時使大量的居住單元圍繞前兩種單元進行排布。

▲ 方案生成©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傳統住宅中的廚房、餐廳、書房等空間大部分將會被剝離出來,利用簡單的布爾運算重新組合成共享單元,住宅將只承擔基本的休息與個性空間,因此共享單元內將容納非常多的面對面交流與互動的機會,居民將有機會一起進行做飯、用餐、看書、健身等日常活動。

更大型的公共空間則成爲服務更大範圍居民的辦公區、會議區、娛樂區等等,而最小型的公共空間如自助快遞、無人超市、花池座椅等空間會散落於社區的主路徑與開放空間周圍,形成最小層級的共享服務單元。經過一系列的空間設計,居民們的行爲會被這一體系的建築空間重新分類組合編織,自發形成不同層級的組團,進而形成一套高效而又共享的新的社區秩序。這對於年輕創客與工作者的生活與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

▲ 社區肌理與節點透視©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單元設計Unit Design

不論居住單元、共享單元還是公共單元包括室內傢俱,它們都是模數化設計的,並且最大量的與周圍單元相切,相切意味着接觸,意味着聯通,意味着更加便利的共享。

▲ 單元設計理念©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居住單元採用定製化公租的方式進行使用,這意味着每一位居民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獨立單元和單元周邊的環境,從而確立自己在社區中的合適位置。同時,這也保證了更大程度的人員流動與交往,有助於次級社區組團的有機生成。

功能單元演變©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投機的朋友、有共同志趣的創業者都會進行這一種自發的聚集,而由此產生的共生效果會隨着每一批住戶的變動逐漸增幅,最終會慢慢形成以不同公共單元或者共享單元爲小核心的不同羣組,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將得到最佳的生活與工作狀態。

功能單元演變©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共生社區生活Symbiotic Community

在城市更新中尊重原有文脈的社區能夠實現建築的共生,共享單元替代老院子更大程度的鏈接了居民,單元之間流動的路徑替代小衚衕成爲了新故事的場景。家與家之間的隔牆不像以前那麼難以逾越,能夠自發組織的空間實現了人與建築的共生。人與人的共生是這座社區最終的目標,這種新式的社區革新了傳統僵化的社區模式,人與人的交流將被賦予更高的效率,而高效的社交將爲年輕的社區居民帶來更多的機會與挑戰,一批批的創客會從這個社區中找回屬於自己的烏托邦。

▲ 社區剖透視©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成果展示Drawings

▲ 設計圖紙© 湯兵、張泓、李文雅、孫雅鑫

巡展

霍普杯高校巡展正在火熱進行中,想要足不出校看展覽?想要爲多彩的校園生活增添一股清泉?霍普杯獲獎作品巡展期待走進你的校園,走到每一個學子的身邊!

聯繫方式:

《城市·環境·設計》(UED)雜誌社

聯繫人:劉春月

電話:18600687310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杏石口路50號,中間建築藝術家工坊3樓

About UED

UED願意以“愚者之心”

“不遺餘力”地傳遞設計之美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UED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UED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投稿請發送至媒體合作郵箱

Explore More

UED官網|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UED城市環境設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